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参观博物馆时,志愿者的引导和服务,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和内涵,增强人们的参观体验感,也让博物馆之行变得更有意义——
穿梭在博物馆中的 “红马甲”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11-13 08:18:01 责编: 徐文娟

近日,我省开展了全省博物馆“十佳志愿者”推介活动。记者采访了多位在博物馆工作的志愿者们,他们中有的已为观众奉献了十年时光,有的获得全国志愿服务奖项,更有刚刚接触志愿服务不久的年轻人。

“绝活”傍身 才能精准服务

博物馆的志愿者们都做哪些工作,讲解展览、引导观众?其实,他们都有“绝活”。

于昆鹏是砀山县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自砀山县博物馆开馆以来,一直担任该馆志愿者。每年砀山的梨花节和采摘节,全国的游客纷至沓来,博物馆里观众也更多了。于昆鹏说每年那一段时间自己都是早早地来到博物馆,为国际友人、聋人与普通游客服务。因为他不仅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还是博物馆的英语翻译和手语翻译志愿者。于昆鹏在砀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已工作20多年,担任聋生的语文教学工作,手语熟练、标准。正式成为博物馆志愿者后,于昆鹏历时几个月把所有馆藏文物的文字介绍翻译成英语和手语。每个文物背后都有许多故事,常规的口语讲解,聋哑人士是无法听懂的。鉴于此,于昆鹏和博物馆商议录制一套手语翻译视频,上传到电脑系统中,供聋人点击观看。为了保证视频的质量,有时候一个手语视频往往要录制几遍,甚至十几遍。

今年48岁的汪锦峰来自于黄山市。2016年,他加入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成为徽博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除了义务讲解,他还协助徽博开发运营博物馆文创产品,在馆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完成黄山“五徽”文创品牌(徽工之巧、徽茶之香、徽玩之雅、徽味之美、徽艺之韵)的产品体系搭建,整合开发百余件具有徽州地域和徽博馆藏特色的文创产品,参与四川、长三角、合肥等各类文博会的展览和宣讲,其中选送的“竹胎犀皮漆裁纸刀”和“日月同辉祥云歙砚”荣获“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和铜奖。

宋吉喆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学生,现在在渡江战役纪念馆担任志愿工作。“人们称这为志愿服务,我把它看作是生活的营养品。”宋吉喆介绍,为配合渡江战役纪念馆国庆期间举办的临时展览活动,他组织合工大的同学们共同出演话剧《三块银元》,为了演好这出小话剧,宋吉喆和大家提前一个月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国庆假期期间坚持出演。通过讲述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这一过程中的小故事,向参观者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化,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陈琛是安徽博物院志愿者,她是全国文旅系统里唯一获得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称号的志愿者。数年来,除了拜师学艺,陈琛还仔细揣摩讲解技巧,努力钻研文博知识,查阅专业论文,自费购置了近千册文史图书来学习充实。她基本上以每月一个展厅的速度,在短短近10个月完成了全馆基本陈列展厅的讲解考核,成为了安博志愿者团队公认的“移动百科全书”和“全能选手”。在展厅里,总是能看到她侃侃而谈的身影。一般四五十分钟的讲解,她能引经据典谈一两个小时,获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可。

辛勤付出 有汗水更有收获

“绝活”的背后,是志愿者们辛勤的付出、长期的坚持。

“退休后,我把它视作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追求目标,这种幸福感一直伴随着我走到今天。”安徽博物院志愿者吴陵陵在安博志愿者岗位上,已经服务了十年。她记得,当初报名志愿者在选择岗位时,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没有信心报讲解岗位,而是选择了资料整理岗位。之后,经过自己刻苦努力顺利通过讲解员考核,正式成为志愿者讲解员。“虽然通过了考核,但我并不满足于‘能讲’,我还要‘会讲’。为了讲好《安徽文明史陈列》,我在熟悉讲解词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有关史料和文物的相关知识。为了了解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某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某件器物的工艺特征,徜徉于各种书店。”吴陵陵的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换来观众们的真心点赞。

汤瑞武是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首批志愿者之一。七年来,除了上班,汤瑞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做志愿服务。每天近四小时的路程,1500多个小时的服务时长,18万余人次的受益观众数量……这位和蔼可亲的志愿团队“总务组长”工作繁杂细致,日常工作包括记录每周志愿者报名情况,安排服务岗位;志愿者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录入;帮助维持展厅秩序,做好观众引流工作;为观众答疑解惑;各类志愿服务的统筹、策划参加一些科普活动等等。

“经常趁着周末,早早起床,安排好家事,从西到东、穿城而过——累,肯定是累,但是这份热爱总能给我带来很多惊喜和快乐。戴上由馆长亲自颁发的志愿者工作证,站在一排排文物前,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充盈在我的心胸。”界首市博物馆志愿者郭培玉描述自己踏进博物馆时的心情,格外动情。她是一名高中教师,积极参与博物馆开办的“文博沙龙”社会教育品牌,主动联系为博物馆推荐更多优秀的社会人士参与其中,利用自己作为教师和文博志愿者的双重身份,为学校和博物馆之间搭建起一座历史传承与交流的桥梁,组织学校优秀学生和年轻老师在“文博沙龙”举办了“传统文化说端午,浓情五月诵屈原”“秋天的奶茶”等一系列有趣味、有温度的活动。

传承文化 传递志愿精神

近年来,博物馆事业发展提速,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是博物馆公益性与志愿者精神的完美结合。

秦艳来自马鞍山市。她和女儿是马鞍山市博物馆第一对“母女档”志愿者。去年,她和女儿一起以马鞍山市博物馆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课本上的马鞍山”马鞍山市讲解员大赛,获得了社会组三等奖。她说,活动让我对志愿者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的志愿服务更有信心,“在我们的带动下,身边的同学、朋友也纷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充实了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秦艳说。在全省文博志愿服务岗位上,像这样的“母女档”“父子兵”不在少数。

与宋吉喆一样,来自安庆的志愿者刘沁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现就读于安庆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她2018年4月加入安庆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虽然担任志愿者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已经是博物馆一支专门接待外籍观众的“安心小分队”的队长。刘沁带领大家利用专业优势,不断完善馆内英文讲解词。作为队长,她还负责组织招新、培训、运营社交平台账号等志愿者管理工作,让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博物馆志愿工作中来。刘沁认为,两年多的锻炼,既挑战所学,又收获成长,这是一笔终身获益的财富,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得始终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以小爱汇大爱。”

“六年前,铜陵市博物馆新馆落成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铜陵人,我很激动,第一时间进馆参观。”丁辉是铜陵的一名小学老师,她说自己第一次参观博物馆后的喜悦之情久久不能平复,我想与我的学生们分享这份心情。当自己第一次将饕餮纹爵、龙柄盉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讲述着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的传说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当我告诉他们这些从家乡出土的文物已有三千六百多岁了,孩子们为家乡悠久的历史而惊叹。丁辉说:“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博物馆的志愿者,一个拉近博物馆与小学生之间距离的引路人。”

王海明来自皖西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是一名有30多年工龄的地质工作者,长期地下探秘寻找矿藏的工作经历,让他对文物考古及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兴趣。加入志愿者是因为兴趣使然,要做好志愿者,还得有专业技能。王海明为了把历史文物故事更好地讲述给观众,提高自己的讲解服务水平,专门去学习仪表仪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形成自己的讲解风格:接地气,有互动性,易懂易记。“我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博物馆志愿者这个最美的团队。”王海明说出了所有博物馆志愿者们的心声。(本报记者 晋文婧

    相关新闻
安徽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