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红薯疙瘩变成“金条条”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12-23 07:42:13 责编: 徐文娟

12月20日,记者走进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大张庄,看见一排排刚刚晾晒的粉条晶莹剔透,前来购买的客商络绎不绝。

在庄内一个粉条加工点,一口硕大的锅冒着热气,加工点经营者名叫张魁生,他家院内挂满了粉条,几名工人站在粉条机旁边,忙着打芡、上芡、下锅、拉条、晾挂,整个院内一派生产景象。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粉条加工业能够持续发展,主要是保留了纯红薯为原料的生产工艺,没有掺入任何东西。”张魁生说,他加工粉条已有20多个年头了,村里的粉条质量好、用料纯、耐煮沸、爽滑筋道,在当地名气越来越大。

“以前做粉条都是纯手工做,一个加工点一天也就做三四百斤,到了粉条销售旺季,供不应求。”看到如今的生产规模,张魁生自豪地说,近几年村里买了搅拌机、下粉机等设备,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现在一个加工点一天就能加工出4000多斤成品。目前村里像他这样的加工点有5个,全部开动每天能加工2万斤红薯粉。

由于大张庄工艺好、设备新,周边群众纷纷来进购红薯粉面,然后以每斤1块钱的价格就地加工。随着加工市场日益扩大,大张庄走出了一条农产品加工的致富路。

“附近村里的壮劳力一到庄稼收完就外出打工,我们村的人靠加工粉条,一冬天下来也能收入个万儿八千的,不比在外打工赚得少。”正在搅拌作业的工人朱长亮说。

“下一步,我想成立红薯种植合作社和红薯粉条加工合作社,引进大型加工机械,实现全自动机械加工;再给粉条工序申请专利,并拥有自己的包装。”张魁生说,“我们要把红薯疙瘩变成黄灿灿的‘金条条’,带动更多村民土里刨‘金’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武长鹏 本报通讯员 武清海

    相关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明珠”亮了 生活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