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发祥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泗县的泗州戏,原名“拉魂腔”,与徽剧、庐剧、黄梅戏齐名,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泗县制定“戏曲泗州”目标,支持泗州戏艺术的保护、传承、推广、交流——
新翻拉魂腔唱出幸福情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1-22 08:37:25 责编: 徐文娟

“好,演得好!”新年伊始,泗县泗州戏剧团带着丰富的节目来到泗县博物馆,为市民送上文化大餐,收获了热烈掌声和叫好声。“从东庄到西庄,要听还是拉魂腔。俺们听得魂儿都被拉跑了。”市民陈恒华激动地说,“脱贫摘帽之后,新年来临之际,以咱新编的传统戏开篇,别有一番滋味!”

建阵地 搭好“舞台”展新姿

看到台下的热烈反响,57岁的老演员邓凡香心里热乎乎的,“家在土车上,流浪走四方。以前唱戏常常是三三两两在农村‘唱门子’,没有音乐伴奏,没有服装行头,就靠着两块竹板或木梆子找节拍。”回忆曾经的演出,邓凡香感慨连连。

与不少传统戏剧面临的困境类似,在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面前,泗州戏的阵地也不断缩小。为重振泗州戏,近年来,泗县制定“戏曲泗州”目标,设立每年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泗州戏艺术的保护、传承、推广、交流;2019年出台《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参与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展演(比赛)活动和对外宣传活动的演出团体给予奖励,力求推出一批文艺精品。

本着“夯实文化阵地,引进先进文化”的理念,泗县通过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动员各方力量等方式,不断完善县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泗州戏等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和展示提供舞台。

如今,泗县在清水湾公园建设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国家一级文化馆,并打造了泗州广场百姓大舞台、清水湾泗州戏剧场、博物馆泗州戏剧场等专业戏曲演出场地和设施,在乡镇一级建设综合文化站15个,在村(社区)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戏曲广场、舞台180余个,戏曲演出场地、设施实现了城乡高标准全覆盖,提升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泗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从2006年起,泗县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泗州戏)文化艺术节,包括泗州戏大戏展演、小戏调演、戏曲名家演唱会、中小学生唱段大赛等,促进了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场地和声光电设备有了,观众又回来了!演员们排练、表演也更有劲头了,创新的曲目既保留了传统的原汁原味,又融入了时代内涵,泗州戏艺人们表示,一定要把老一辈人留下的东西尽最大的力气传承下去。”泗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尉成辉说。

谋振兴 育好人才挑“大梁”

“在戏剧生态中,包括剧种、剧目、院团、人才等一系列相互涵养的链条。青年演员的不断成长、成熟,是泗州戏艺术传承不断档的根本保障。”尉成辉说。

为促进泗州戏戏剧事业的传承发展,泗县投入60万元,选派10余名贫困户子女到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免费学习泗州戏,帮助学员与县泗州戏演艺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合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同时为泗州戏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较好地解决了泗州戏演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问题。

“妈妈身体不太好,爸爸为了照顾妈妈,只能就近在工地干些零活,弟弟还在读小学,是泗州戏给我们一家人注入了精气神。”21岁的朱子慧,毕业于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专业学习泗州戏。她生就一副好嗓子,经过不断历练,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现在我有了基本工资,每演一场小戏还能获得数十元奖励,我们家的生活越过越好了。”朱子慧说。

“传承和发展泗州戏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人才,展示人才,推举人才,在保持特色下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的振兴之路。”泗县泗州戏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亚洲说。为加强泗州戏人才培养。2010年,泗县与宿州学院共建泗州戏学院,招生培养本科学历戏曲人才;2015年,泗县与安庆黄梅戏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泗州戏学员;2019年,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学实践基地、生源基地在泗县挂牌。

除了选派有潜质的学生学习深造,培养专业表演团队,泗县还积极扶持泗州戏农家班,培养“草根艺人”“群众演员”,实现剧种繁荣与创业脱贫双赢。活跃在泗县的大小民间班社是泗州戏传承的载体、发展的根脉、繁荣的基石。泗县积极从政策、资金和剧目排演等方面扶持民间班社的发展,为民间班社配备乐器并开展泗州戏培训活动,增强他们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带动贫困户(贫困演员)脱贫致富的同时,实现泗州戏民间班社的繁荣和发展。据尉成辉介绍,刘圩镇贫困群众刘敬宏对泗州戏十分着迷,被民间班社聘为演员,演出、做农活、侍奉老人三不误,一年的演出收入上万元,很快就光荣脱贫。

“泗州戏是扎根皖北沃土的乡野之花,它的传承发展,不仅要靠专业剧团出精品、树牌子,更要靠民间团体传血脉、聚人气。”尉成辉说。

惠民生 文化“走亲”接地气

节假日期间,“送戏下乡”的泗州戏演出,让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俺们都爱看这样的演出,传统的唱腔和认真表演的劲儿让人看着就舒服!”村民苌凤阳说,一次次送戏下乡,丰富了大家们的农闲生活,搬个凳子来看戏,既锻炼了身体,又添了乐子。

“泗县作为泗州戏的发源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放下身子,走进村子,挑起担子,为群众‘送’文化,用文化‘走’亲戚,泗州戏化身桥梁纽带,让群众切实体会到了文化惠民的成果。”尉成辉说。

近年来,泗县按照“百姓点菜、剧团唱戏”的原则,通过政府公开采购方式,投入200多万元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将泗州戏等优秀文化送进全县各个行政村,开展戏曲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演出活动逾300场次,服务群众逾50万人次。

传统文化与特色鲜明的现代元素相融合,也激活了泗州戏发展的一池春水。2017年,戏曲舞蹈《泗州戏韵》荣获“歌舞世界——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歌舞汇演”金奖;2018年,泗州戏小戏《镇长嫁女》荣获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大展铜奖,泗州戏《小二姐做梦》入选首届全国戏迷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名单,泗州戏《刘胡兰》晋京展演,获得社会好评;2019年,泗州戏《红色催款单》入选省文旅厅2019年度戏曲创作孵化计划。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戏曲不仅能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乡村的风气。”尉成辉说,随着文艺工作者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开展活动,将进一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一曲拉魂腔,千里淮河浪。”随着泗县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挖掘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泗州戏迎来又一春!( 本报记者 何雪峰 本报通讯员 杨秋秋

题图:节日期间,泗州戏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

本报通讯员 吴天元 摄

    相关新闻
讲好中国故事 打响徽派纪录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