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徽煌·红色记忆
红色小甸:永远的丰碑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2-08 08:56:52 责编: 刘东伟

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本网记者 柏松 摄

立春过后,万物复苏,暖暖的阳光洒在寿县小甸镇的一座四合院里。这里是安徽省党的火炬最早点燃、党的旗帜最早举起的地方。1923年冬,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在这里诞生,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换来崭新世界。

播撒革命曙光的火种

小甸集特支纪念馆里有一个茅草屋,清晰记录了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时的场景:1923年冬,根据党的指示,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在小甸集小学召开全体党员会议,他们在一盏煤油灯下,举起拳头庄严宣誓,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选举曹蕴真为特支书记。

为什么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党组织成立会议在寿县小甸集召开?

“五四运动以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列主义在寿县得到传播。”中共淮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张开献说,寿县早期党员、团员在全省各县中人数最多,在工农商学各界群众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推动了全县乃至全省的革命运动。

1922年春,在寿县小甸集任教的曹蕴真,联系在外地入团并在假期回乡的学生,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支,书记为曹蕴真,团员先后有徐梦周、鲁平阶、胡宏让、徐梦秋、徐德据等,直属团中央领导,为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当年中共二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195人,寿县籍党员就有6人。

“小甸集特支的成立,标志着安徽人民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了崭新的革命征程。”张开献说。

革命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步入特支纪念馆的陈列室,依循历史事件、踏寻历史的足迹,这里井然有序地展示着大量的历史资料,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先烈们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和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寿县建团、建党之后,选送一批优秀青年赴苏联、上海大学、广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等地学习,努力培养革命骨干。”据小甸集特支纪念馆馆长韩志坚介绍,他们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为掀起大革命的浪潮作出了重要贡献。

寿县早期党员、团员是安庆、芜湖等地党、团组织的建立者和负责人。寿县因党的骨干多,工作基础好,被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同志列入安徽第一暴动区。六霍起义指导者方运炽就曾是小甸集特支组织委员。寿县青年在黄埔军校、广州农讲所表现突出,加入共产党的比例在全国最高。

2013年10月底,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正式免费对外开放,现在已经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安徽省第五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挺起不屈的民族脊梁

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土地革命中,寿县成立安徽最早的中共县委,寿县籍党、团员在全国各地开展革命斗争,并于1931年3月30日凌晨发动震动江淮的瓦埠暴动。

参加暴动的农民1000多人,他们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饭店门前竖起镶有镰刀斧头的红旗,游击大队3个中队分头逮捕地主豪绅10多人,要他们缴枪、分粮,缴获长枪100多支、短枪30多支。

“瓦埠暴动虽然由于反动武装的联合进攻宣告失败,但它在政治上、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张开献说,瓦埠暴动由此揭开了党在寿县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并推动了周围地区的革命斗争。

为配合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寿县党组织发动群众不断斗争,选派人员、调派枪支、物资直接支援鄂豫皖红军。1938年1月成立了抗战爆发后皖北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安徽工委,3月成立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安徽省第一支地方抗日武装——皖北抗日游击支队。

在寿县大地成长起来的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投入到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每年‘七一’前后,来自全省各地的党员、团员都会在这里瞻仰革命志士的风采。”韩志坚告诉记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这里,追寻信仰之源,传承红色基因。

(本网记者 柏松)

    相关新闻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