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公园是城市里人与自然连接的重要纽带。铜陵以“绿”为底建设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打造城市绿色风景线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2-23 09:23:04 责编: 刘东伟

“口袋公园” 扮靓街角

近日,带上玩具桶和塑料铲,铜陵市民阮先生和两个孩子从居住的天香牡丹园小区出发,步行三分钟来到了杨村游园。傍晚时分,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休闲锻炼和遛娃的市民。“有花有草,有沙池等儿童游乐设施,还有供成人锻炼的步道和体育设施,这里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阮先生说,闹市之中能有一个休闲和亲近自然的地方很难得。

阮先生所居住的小区,周边是住宅区域和商圈,人口密集、人气较高,生活虽然便利但在杨村游园建成前缺少“自然气息”。铜陵市有关部门精心设计,科学利用该区域高低起伏的地形变化,于50余亩的有限空间内打造了功能齐全的城市“口袋公园”。如今,杨村游园成了周边市民休闲好去处,成为闹市中一道靓丽风景。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由于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能大量出现在城市中,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同时部分满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绿色、亲近自然的需求。

近年来,铜陵市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思路,结合环境整治、水系治理、各类主题教育等,大力推动城市“口袋公园”建设。在布局选址时,充分利用水系沿线、“脏乱差”整治区域、边角闲置地块等,因地制宜拆违建绿、整治增绿、见缝插绿,并做好乔、灌、花、草的搭配种植,营造绿化优美、景观丰富的城市绿色游憩空间。

“推窗有绿、出门见园,我们已经高标准建成了杨村游园、汇景公园、廉政公园等一批具有生态、游憩、教育功能的城市‘口袋公园’,目前共计28个。”铜陵市住建局调研员朱安平介绍,“口袋公园”满足了市民日常休闲、健身、学习的需求,扮靓了街角也点亮百姓生活。

湿地公园 涵养“绿肺”

“以前这边是没人来的‘龙须沟’,如今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变化真大。”家住铜陵西湖湿地公园旁的市民刘芳感叹。

铜陵西湖湿地公园里,湖水潋滟,四季有不同的花海,小岛上不时有栖息的野生动物“露脸”。刘芳已经将逛湿地公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铜陵西湖湿地公园最早是一片水域,其后伴随围湖造田步伐逐渐变成了零星水泽,在城市建设中又一度变成农田、鱼塘、藕田、自然滩涂,其中西湖大沟作为铜陵城市污水主要排放通道之一,环境较差。

让湿地美起来,扮靓城市家园。铜陵市十年前即开始编制西湖湿地公园建设详规,其后从退田还湖到湿地建设,建设方案几易其稿,但始终坚持最大程度保护湿地原有生态环境,在改善西湖水质、留存自然湿地生物链的基础上为市民提供原生态特色的户外休闲场所。

经过多年努力,西湖湿地终于从图纸变成了实景:健康半岛区、湿地体验区、生态恢复区、湖光春色区,组成一幅巨大的生态画卷,重现古时“平湖一望漾晴空、绕岸荷香送远风”的唯美画面。

如今,水域面积1.61平方公里、湿地景区面积1.81平方公里的铜陵西湖湿地公园,拥有铜陵市城区最完整的涉禽鸟类生态系统和200余种野生动物,获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4A级旅游景区,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场所、市民品质生活的“窗口”。铜陵西湖湿地公园开园以来,每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

滨江公园 打造绿廊

“摆好姿势,看向我,一、二,笑一笑。”近日,暖阳下,铜陵市滨江生态公园,游客王道俊用手机给妻儿拍照。沿着公园内的滨江绿道行走,望着微波粼粼的江水、清新整洁的江岸和美若画屏的景致,王道俊感叹“要留影的点太多了”。

万里长江从铜陵穿境而过。然而作为滨江城市,曾经的铜陵却有着“临江不见江”的尴尬——长江岸边小码头林立,晴天泥沙满地、灰头土脸,雨天泥水横流、没地方下脚。

铜陵市2012年起启动实施滨江生态岸线整治,打造滨江生态公园,历经第一期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程、第二期滨江生态岸线北延伸工程、滨江生态岸线南延工程建设。生态护坡、园林绿化、临江步道、绿道等构成了全新岸线景观。

北伸南延,延长的是魅力岸线,拓展的是内涵功能。在铜陵滨江生态公园内,有由废弃码头改造成的全民阅读点铜陵滨江码头书屋,在此可享江上看书的别样韵味;有水天绿洲、古渡春秋等特色景致,可知城市人文历史;有一岸之隔、同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黑砂河下游生态岸线整治工程;有利用原有的码头、堆场和船厂改造而成的滨江生态体育公园。

“滨江生态公园建成后被很多铜陵市民誉为‘铜陵外滩’,与其说是类比,倒不如说是贴合了铜陵人民‘拥江更亲江’的情怀。”朱安平说。

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一张张航拍图片中,可见铜陵滨江生态公园蜿蜒延伸的壮观场景。这道美丽的绿廊,和湿地公园、口袋公园一起,展现绿色高品质的生态景观,也折射城市绿色发展的光芒。

(本网记者 刘洋)

    相关新闻
安徽:教师共享能否补齐师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