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面向农村”,激励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6-14 07:53:10 责编: 武静

6月10日晚,歌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李夏同志的大型黄梅戏《初心》在安徽大剧院举行巡演首演,以滁州演艺集团为主体的演员团队用心用情的表演,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赢得了观众好评。而为了深入了解李夏,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初心》剧组去年底到李夏家乡和工作过的地方,进行了两周的采风和走访,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和故事细节,在创作、排练和演出中做到了情景交融、流畅自然。

滁州演艺集团前身是原滁县地委文工团(后更名为滁州文工团)。1951年,毛泽东主席欣然提笔给滁县地委文工团题了“面向农村”4个大字,为皖东地区的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指导,也引领着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70年过去了,尽管名称变了一个又一个,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支光荣的文艺队伍一直秉承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在火热的农村基层实践中创作、排练,常年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戏下乡等活动,把流动大舞台摆在群众家门口,把精彩节目唱到群众心坎里。

1949年1月24日,滁城解放。彼时,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滁县地委决定以地委工作队、团校干部和滁城的青年学生为骨干,组建地委文工团。1949年11月,滁县地委文工团成立。建团后,团员们身背行李、脚穿草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白天参加反匪反霸等活动,夜晚点起油灯给农民宣传演出。

1951年7月,滁县地委文工团被编为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鄂豫皖分团第二分队,对革命老区霍山、金寨两县人民进行慰问。当时,滁县地委文工团近50人,参加慰问的有30多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文工团全体团员严格要求自己,起早贪黑,翻山越岭,白天走村入户开展政治宣传工作,晚上点起油灯表演文艺节目,圆满完成了慰问演出任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1951年9月初,文工团回到滁县团部后,起草了一封1000多字的信件,信里汇报了学习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的体会;汇报了文工团两年来深入农村的经历;汇报了到霍山、金寨县访问的收获。信件寄给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扬,请他转呈毛泽东主席。

11月7日,滁县地委文工团收到中央人民政府寄来的信件,内有毛泽东“面向农村”的题词。收到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手迹后,团员们自发捐款,盖了两间二层小楼,将题词手迹作匾,挂在小楼里,以示纪念。

毛主席“面向农村”题词后,皖东地区文化事业迎来新发展。上世纪80年代起,地区文艺创作呈现爆发现象,产生“天长文学现象”,郑集乡文化中心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全市文化部门坚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乡镇文化站和文艺院团发展进入繁荣期。

2010年6月,原滁州市歌舞团、京剧团、黄梅戏剧团和滁州剧院、琅琊剧场改制后挂牌成立滁州演艺公司,后更名为滁州演艺集团。集团继承发扬“面向农村”的优良传统,每年都组织文艺骨干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几百场次,最远的乡镇有100多公里,有时候还要赴贵州六盘水,江苏泰州、宿迁、盱眙等地演出。近年来,滁州演艺集团面向基层群众和现实需求,先后推出《沈浩》《孝行天下》《走出阴霾迎霞光》《一个都不能少》《抗大母亲》等原创精品力作,获得多个国家和省级奖项。

■ 本网记者罗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