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大湾村的美丽蝶变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0-04 07:14:52 责编: 徐文娟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深情寄语老区发展,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五年来,大湾村牢记总书记嘱托,依托青山绿水和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旅游业等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大湾村,这个曾经的脱贫攻坚“硬骨头”,如今变成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乡村。

▲ 古民居成为大湾村的农民大舞台。本报记者 汤超 摄

山村变身景区

10月3日,记者驱车沿着红岭公路来到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沿途彩旗招展,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居依山而建,来往的游客、车辆络绎不绝,处处充满着节日的喜庆。

在大湾村游客接待中心,游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地扫安康码进馆参观。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集大湾村发展展陈、农特产品展示、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休闲体验于一体,与村里的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馆相得益彰,成为游客来大湾村的打卡之地。

村民杨秀梅家既开着农家乐,还在游客接待中心门口开了个小卖部,她说:“最近来村里游玩的人很多,每天有几百人,有时8名旅游讲解员都忙不过来,购买土特产的人也特别多。”

距离接待中心不远处,是脱贫户陈泽申的老屋,这里也成了游客的打卡地。5年前,就是在这个院子里,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围坐着话家常、谈发展。如今,陈泽申在老屋里开了一个小卖铺,售卖农特产品。“这花篮22元,可以再便宜2元。”老陈和游客在商讨价钱。

沿老宅下坡行走400米,就是陈泽申现在住的新房,白墙黛瓦,房子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随着大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老陈将新房的一间改成民宿,交给村里统一经营,每年有三四千元的租金。他告诉记者,他在蝠牌茶旅公司上班,月收入2600多元;村里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保洁岗位,一个月500元;他还在后山种了几亩地的中草药,一年收入4万多元。如今,老陈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介绍,大湾村利用总书记视察大湾村座谈会会址、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展馆、汪氏宗祠等红色旅游资源,结合汪家大湾古民居、大王庙、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等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大湾十里漂流、十二檀古树群、中国红岭公路、露营基地等林业生态资源,建立了由26栋房子构成的精品民宿群,发展大别山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2020年,大湾村游客接待量达35万人次。

▲ 山清水秀、景美如画的大湾村,游人络绎不绝。特约摄影 陈力

村民吃上旅游饭

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大湾村走上了茶旅融合、红绿结合的发展道路,正着力打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行”4A景区。

“刚开始村里只有五六家农家乐,现在农家乐已发展到40多家,游客越来越多。”何家枝说。

村民杨习伦和妻子肖细雨这几天十分忙碌。“我家一年收入有10万多元。今天游客很多,从早上一直忙到现在,家里的7间客房都住满了。”杨习伦脸上挂满笑容。

脱贫攻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大湾村的面貌,也改变了杨习伦夫妇的生活。这对夫妻开办的“细雨农家”2019年10月1日开业,这幢三层楼房,楼上住宿、楼下是餐厅。“老杨是生态护林员,每年有8000元工资收入。我自己做茶,炒的手工茶游客很喜欢。另外,家里还种了天麻等中草药。我家建的这个农家乐,虽然目前还有30多万元的债,但按照现在的收入,只要2年就能还清。”肖细雨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她获得的“旅游产业发展先进个人”证书。在她看来,这本鲜红的证书,就是对她尝试发展民宿的肯定。

闵玲开办的“大湾喜来山庄”是当地较早开设的民宿,有30个床位。“现在来村里玩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也越开越多了。”看到村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农家乐,闵玲虽感到竞争的压力,但更多是看到了大湾村旅游产业的红火,因此,他信心满满。“咱们经营农家乐都是相互帮助、相互推荐客人的。只要我们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除了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大湾村还因地制宜做好“茶文章”。如今的大湾村可谓是绿野生金,这里,随处可见一垄垄茶园。据介绍,大湾村有茶园4000余亩,村里对10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新建了标准化茶叶基地1000亩,新建了一座4524平方米的大湾茶厂,引进龙头茶企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带动村民种茶增收。

大湾村还利用优势森林资源,发展山羊、大别山黄牛、黑毛猪、天麻、茯苓等林下种养业。总投资200万元建成的大湾毛竹加工厂,解决了深山区毛竹销售难的问题。建设的100亩笋竹两用林基地,改造了竹园品质。

如今的大湾村,村民富了,村庄美了,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2018年,大湾村实现“村出列”;2020年底,实现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空白发展到2020年的14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120元增长至2020年的14450元。大湾村先后获得了“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10余项荣誉称号。

脱贫户陈泽申在大湾村茶园向游客讲解茶叶知识。(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李博 摄

党建引领促振兴

乡村振兴少不了强有力的“领头雁”。省委主要领导近日在大湾村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一年一年抓、一季度一季度抓、一个月一个月抓,使乡村展现新气象。

“工作队从驻村扶贫第一天开始,就把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协助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打造‘不走的工作队’作为最重要一项工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大湾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说。

目前,大湾村党总支设党支部3个,共有党员113人。换届配齐村干部6人,平均年龄43岁。在脱贫攻坚中,大湾村实施“生产联手帮扶产业发展、就业联动帮带劳力务工、经常联系帮解生活难题、思想联络帮提精神状态”四联四帮工程,党员、积极分子、能人大户等115名帮联主体联系帮扶全村119户贫困户,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靠头羊”。凝聚力不断增强的村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力量。“曾经‘支部讲话无人听、党员创业无人跟’的局面根本改变,现在大湾村形成了‘有事找支部’的局面。”何家枝说。

近年来,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大湾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茶产业及旅游业,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等工作。建设完成了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群众129户439人;以“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为主导,积极引导和帮扶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带动群众就近就业32人,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积极开发民宿旅游、大湾漂流等项目。如今的大湾村变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明星村。

“这几年大湾村变化最大的,是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了。以前村民们吃救济粮成了习惯,如今人人都充满干劲;以前村干部没人愿意干,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留家乡作贡献、争当致富带头人。”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表示,在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大湾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将不忘初心,走好走稳茶旅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子,让大湾村飞奔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记者 汤超



抓出乡村新气象

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深处的大湾村,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面貌变化翻天覆地,乡村产业欣欣向荣,村民生活年年改善,正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迈向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我省是农业大省,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最艰巨最繁重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省委主要领导近日在大湾村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一年一年抓、一季度一季度抓、一个月一个月抓,使乡村展现新气象。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使乡村展现新气象,要弘扬大别山精神,鼓足大跨越干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推进、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要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率先构建防止返贫、应对相对贫困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探索经济强县与欠发达地区结对帮扶、优势互补新路径,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持续聚焦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步伐,因地制宜深化和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各地特色资源,加快培育更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产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乡村产业规模实力和发展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养加一体、产供销衔接,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乡村经济业态,加快乡村产业延链强链步伐。

使乡村展现新气象,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乡村振兴。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基层,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加强农民科技文化武装,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汇聚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本报评论员)



    相关新闻
我省水资源考核获国务院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