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促进跨文化交流,走向“美美与共”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0-14 07:55:24 责编: 徐文娟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面对日渐凸显的全球性挑战,我们更要尊重多样文化和价值观,促进跨文化交流对话,从而加深理解、扩大共识,共同应对挑战、实现进步。10月13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举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论坛,与会嘉宾围绕“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议题深入探讨,共话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融共生、互学互鉴的美好未来。

“人类要生存、延续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两个必要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理事长黄平从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谈起。他表示,人类属于生物,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人具有社会性,不同的生存、生活、思考、交往方式以及各种组织行为,形成了具有多样文化的人类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因此成为必要。只有通过交流对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当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存在着一些障碍。“有些障碍是人为设置的屏障、陷阱,也有些是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和误解。”黄平认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休戚相关、命运与共。我们要付出更多努力,打破影响交流对话的屏障与隔阂,在推动跨文化交流中超越丛林法则、零和游戏,实现“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不断流动、变迁的。“我们在探讨文化多样性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避免将某种文化视为一成不变的存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陆建德举例说,国外曾有人以马赛克作为文化多元主义的符号象征,但马赛克每个色块的颜色是固定的,并不能反映文化的互动与演变。“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兼容并蓄的发展过程。”陆建德表示,在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不同文化的交流、演变,如此才能进步。

多样性的世界充满差异。面对差异,如何共处?“我们需要共生而不是对抗的智慧。”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认为,面对文化差异,有着3种态度。第一种是消灭差异与不同,将他人变得与自己一样。这种最原始、最初级的态度,是文明冲突的缘由,阻碍人类进步,必须坚决摒弃。第二种是尊重差异、欣赏差异,多样文化并育而不相害,这是跨文化交流对话、实现“美美与共”的基础。第三种则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共通之处,创造更大的文明格局。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苏长和表示,会通是东方哲学的重要智慧。不同文化之间固然有差异,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要汲取会通智慧,多找共通之处,促进多样文化多元共生。“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无不是通过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和谐共生来实现。”苏长和表示,找共通、求共生,才能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记者 汪国梁

    相关新闻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绿色转型,共建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