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随着社会文明建设不断深化,青少年日益成为志愿者队伍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广泛发动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
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8-10 08:44:51 责编: 刘东伟

近日,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小志愿者们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记者 殷骁 摄

品牌打出去,志愿服务凝聚向善力量

从每周一开始,“蜜蜂爸爸”徐磊就忙着安排志愿服务计划、对接相关部门、统计志愿者人数……每逢周末,他和同事都会带着小志愿者们奔波在环境保护、敬老爱老、交通劝导、爱心义卖等志愿服务现场,统一的黄色服装闪耀在马鞍山市区,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成立于2019年的蜜蜂伙伴少年义工团(下称“义工团”)是在团马鞍山市委指导下,由马鞍山广播电视台发起的青少年儿童公益实践活动品牌,目前有5000多名志愿者,组建两年多来,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0多场。

“80后”的徐磊是电视台记者,也是义工团发起人。起初,他和同事邀请小朋友观摩少儿剧组工作并帮助剧组做杂务。随着人数增加,他觉得可以组织青少年参与更多志愿服务,义工团便应运而生。

去年2月底,义工团组织少年儿童来到马鞍山雨山湖公园义务清洁卫生。“清洁工很辛苦,我们以后不能乱扔垃圾。”很多孩子郑重地告诫家长。从此,“蜜蜂大扫除”成了义工团新成员“必修课”。两年多来,即使从未公开招募,义工团成员也逐次增加,每次活动后都有很多孩子主动加入。

每次活动,徐磊都要求孩子们写心得体会,不允许家长代笔。“有的孩子年纪小,用拼音和图文写作,我们也欢迎。目前已收到1.3万多篇心得。”徐磊说。

“阿姨,遮阳篷会引发交通事故,您可以去对面助拆点拆除。”近日,合肥市安庆路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陈栎帆向一名未拆除电动自行车车篷的车主说。小陈同学是合肥市庐阳区“庐小志”志愿服务队成员,“庐小志”就是“庐阳区小志愿者”的简称。

今年,庐阳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少工委全覆盖,通过少工委开展以志愿服务为重要内容的校外少先队实践活动。“‘双减’政策落实后,青少年课余时间增多,我们就推出‘庐小志’志愿服务品牌,组织本区少年儿童参与社会实践和基层社区治理等工作。”团庐阳区委副书记张燚告诉记者。

爱心再汇聚,家长深受感染并肩服务

“请戴好口罩,保持两米距离,提前打开安康码,谢谢配合。”近期,在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核酸检测现场,该社区七彩志愿服务队小志愿者们,配合社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提醒排队居民保持间距、发放口罩、引导居民扫码登记,孩子们做得一丝不苟、有模有样。“居民们非常配合孩子们工作,他们的服务效果有时比成年人还要好。”竹荫里社区党委书记孟霞说。

“每次发布活动公告,七彩志愿服务队队员家长都在微信群里接龙报名,氛围很好。”孟霞告诉记者。从替孩子报名,到陪孩子参加,再到主动加入,青少年志愿服务对成年人的带动作用潜移默化。

2012年,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西平门社区组建“小红帽志愿者巡逻队”,全年安全巡查辖区内重点部位、重点目标。在安三小上学的田子馨,6岁时就和奶奶孔琳一起参与巡逻等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培养了田子馨的爱心、感恩之心与热情友善的品质。七夕那天,在他的带动下,参与社区相关活动的志愿者纷纷自带零食,相互分享,现场气氛既温馨又融洽。“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集体活动,都应该具备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田子馨说。

回忆起最近“庐小志”进小区助力清洁家园活动,西平门社区居民、该社区少工委校外辅导员夏义莲感慨不已。虽然天气很热,但十几名小志愿者十分认真,清扫垃圾时不放过每个角落。家长们也深受感染,和孩子们一起清扫垃圾、规整电动自行车、铲除楼道“牛皮癣”。“活动原定时长1小时,可是到时间后,没有一个孩子和家长离开,我喊了好几次,他们才收工。”夏义莲告诉记者。

“很多家长被志愿精神感动,主动参与义工团,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徐磊说。目前,义工团200多名分队长和副队长都由家长担任。银行职员武青是“青之林”小分队队长。今年“五一”期间,她带孩子们去公交公司擦洗公交车,忙了一整天。“孩子们都有爱心,大人不该袖手旁观,也要为义工团做点事。”武青说。今年3月,马鞍山发生疫情,义工团100多名孩子家长主动报名,前往60多个社区和防疫点参与志愿服务。

形式偏单调,志愿服务尚需转型升级

随着队员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义工团面临幸福的烦恼。主要工作人员仅4人,日常工作人手严重短缺;每次志愿活动名额少,报名人数很多。义工团暂时没有在马鞍山各县建立组织,就是因为现有工作量过大,不能轻易扩大规模。作为发起人,徐磊深感压力很大。“这两年,白发多了不少。”他说。

“受人手、场所等限制,青少年志愿服务形式相对单一。”孟霞说,社区青少年志愿服务大多局限于卫生清洁、反电诈宣传以及慰问劳动者等方面,更多活动形式有待开发。另外,少数家长对志愿服务态度消极,认为孩子应以学业为重,志愿服务既不属于课程也没有严格的考查约束,因而可有可无。也有学校老师觉得,一些志愿服务偏重打卡留痕,内容平淡,往往是“一阵风”,开展一两次就作罢,与其流于形式不如强化活动策划力度,吸引同学和家长参与。

“要推进青少年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相关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势在必行。要开发高质量、多层次、切实可行的课程,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宏斌告诉记者。

“尽管‘双减’减轻了部分学习压力,但现在青少年还是很忙,要上兴趣班、要去亲戚家拜访等等,有时志愿活动参与人数较少。”合肥市一名基层团干部坦言。此外,有些同学家庭住址与社区距离较远,家长接送不便,也影响了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频次。为此,合肥市一些社区根据辖区内青少年分布情况,将志愿服务活动地点设置在青少年集中的一两个小区,以便保证其出行安全性和便捷度。

青少年志愿服务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另一个难题。“每年都有城市志愿者前来开展服务,但他们离开后,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建立起志愿者队伍。”阜阳一名村干部表示。农村地区志愿服务基础薄弱,大部分中青年人平时在外务工,其子女也通常跟随他们进城求学,组织少数留守少年儿童参加志愿服务不太现实。

“应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乡村志愿者力量,鼓励城市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与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结对,更快提升农村志愿服务水平。以此为基础,在农村尝试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服务形式,培养农村孩子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铜陵市义安区文明办相关负责同志建议。

(记者 殷骁)

    相关新闻
湖北为安徽游客送来惠游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