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合肥
合肥科技成果转化 缘何跑出“加速度”?
以“良方”治“痛点”,变“被动”为“主动”
来源: 合肥晚报 2021-04-29 08:00:35 责编: 徐文娟

初创团队融资不顺畅、研发市场信息不对称、技术人员转化积极性有限……创新之都合肥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也曾面临着诸多考验。近年来,合肥加快成果转化领域的政策推动、平台建设和体系打造,以“良方”治“痛点”。

从“被动等候”转为“主动出击”,合肥科技成果转化,正跑出“加速度”。

关键词:资金 真金白银扶持 合肥成创客天地

缺流动资金、缺贷款信誉、无抵押资产……年轻的技术人员想让手上的“好宝贝”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往往面临获取初始资金的难题。一直以来,合肥通过各项政策推动和资金扶持,让好技术不愁“转化金”。

隔空动动手,就能操作屏幕、按钮……“十三五”期间,位于合肥的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将这一科幻场景真正“搬进”了现实。2019年,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韩东成,入选福布斯中国2019年度30岁以下精英榜单。而就在5年前,韩东成还只是一名普通的90后大学生,“空中成像”也只是脑海和实验室里的“雏形”。

彼时,韩东成和东超科技另一位创始人范超刚刚走进中国科大读研,几次交流,两人发现,彼此都对空中成像有着浓厚兴趣。2016年,韩东成、范超怀揣“空中成像”技术和靠着给人拍毕业照赚来的18万元开始创业。然而,钱很快用完,公司面临破产。

“当时我们还在读书,没有多少资金来推动一个好的想法或技术产业化。”韩东成说,合肥市“看到了”他们的技术前景和拼搏努力,及时给予他们800万元天使投资。“这对于我们这种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创业者来说,就是一针‘强心剂’。”

天使投资这场“及时雨”让韩东成和范超的“空中成像”技术顺利实现转化。此后,东超科技又历经省内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两轮融资,2019年下半年,产品上市,当年就实现了3300万销售额。

2020年抗疫期间,东超科技多款“无接触”产品“大热”,在多个城市的医院、地铁等场所广泛应用,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贡献了科技力量。如今,该公司产品已远销海外,公司市场估值达数亿元。

与此同时,合肥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力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兴泰控股成立于2002年,经市国资委授权经营合肥市国有金融资产,代表市委、市政府建立和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自成立以后,该公司持续发挥科技金融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安徽一维新能源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一维新能源是一家为新能源整车厂提供配套的一级供应商,3年前,公司凭借DC/DC(即直流转换器)起家。今年一季度,安徽一维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完成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远超去年同期。

虽然现在做得顺风顺水,但在2018年底DC/DC刚刚研制成功的时候,该公司也曾有过一段艰难岁月。

“汽车行业十分特殊。整车厂一旦确定供应商后,轻易不会更换。我们想打进这个市场,只能‘广撒网’,把产品送到各大整车厂测试。”该公司创始人许诺说,从实验室测试到小试,再到小范围“列装”量产车,为期至少9个月的测试期间,仅一家整车厂就要用到样品近2000个。“按照行规,样品的成本,由我们垫付。”彼时,许诺感受到巨大的资金压力。

更让他头疼的是,作为一家科技型创业企业,一维新能源压根没有一般银行“看得上”的抵押物。眼看着自有资金就要难以为继,兴泰控股旗下的兴泰担保集团伸出了援手。

经过深入了解,鉴于企业正处于种子期且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兴泰担保集团按照“贷款+担保+期权”的模式,通过“投保贷”产品(该产品主要针对初创期、种子期、高成长性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免抵质押)为其提供了300万元的融资支持,期限三年,其间不还本,只还利息。

有了资金,一维新能源驶入了发展快车道,2020年实现销售额2500万元。

“今年有望达到5000万元。”许诺说,“如果没有当初这笔资金支持,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就要泡汤,产品就无法走向市场。”

“金融+科技”,推动合肥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今年初,合肥市出台的《合肥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试行)》中又明确提出,全市每年支持不少于1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加大市本级天使投资基金对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来肥创新创业的投资力度,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股权、债权投资支持。

记者从合肥市科技局获悉,目前,合肥市设立的市天使投资基金规模达6.24亿元,截至今年4月,已累计实施投资项目107个,投资金额5.53亿元,其中90%以上均为科技团队创业项目。同时,积极推行创新贷、科技小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截至今年4月,创新贷、科技小额贷累计放贷9.6亿元。

关键词:平台 转化机制不断完善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合肥的科技成果转化有自身的特色。”合肥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王明忠介绍,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速布局了一大批科研创新平台,还拥有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等一系列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合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围绕的重点。

为此,合肥与中科大、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共建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平台26个,促进成果转化。通过这些平台,科研人员能迅速“找到地方”开展转化工作。同时,这些平台也能“有的放矢”“放开手脚”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和服务,加速成果转化。

2014年,合肥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下称创新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针对合肥研究院科技成果,开展转化工作。

“合肥不缺科技成果,不缺科研人才,但要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必须要调动起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新院副院长黄叙新介绍,创新院成立后,首先就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行完善,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授予技术发明人对成果的处置权。其中,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力推行了协议定价方式。

原先,一项技术成果转化前,主要由专利权人(通常为技术发明人所在单位)找寻第三方机构进行作价评估,技术发明人参与度低和“一口价”的情况比较普遍。黄叙新介绍,协议定价,则由创新院组织,让技术发明人、专利权人与市场方“面对面”共同商讨、定价。“在协议定价中,更多的权力下放给了技术发明人,大家甚至可以‘讨价还价’。同时,我们还提高了科研团队在相关收益的占比,通常达70%甚至以上。”

“技术资本化,让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大大提升。”黄叙新说,好比三个人自驾,开车技术掌握在发明人手上,他可以开快也可以开慢,而把发明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转化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转化速度加快,转化质量如何增强?黄叙新介绍,在激励方式上,创新院大力推行股权激励机制。在成果转化中,科研人员可以选择把技术直接卖掉,例如卖出100万,科研人员可拿走70万交完税后“揣进口袋”。

“但这些钱通常不能‘生钱’,股权激励的方式就是帮助科研团队持有这70万股创办公司,未来,这70万‘收益’可能成倍的增长。”黄叙新说,作为公司的股东,科研人员还会持续地改进技术,增强成果转化的品质。

此外,创新院还从投融资、人才引进等多个层面对成果转化团队提供一整套服务。“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寻。”黄叙新表示,科研和科技服务同等重要,在创新院,有一批兼具技术服务、企业管理、投资基金、专利布局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持续为合肥研究院科研团队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截至目前,创新院已成功辅导100余家在孵企业。据统计,2020年投资孵化企业销售收入超过6亿元,实现利税约1.2亿元。其中,29家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关键词:体系 构建服务体系突破企研信息“不对称”瓶颈

打通研发与市场的“屏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关键。如今,安徽正加快构建包含成果展示、技术交易、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一整套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2019年,安徽创新馆正式建成运行,依托创新馆,安徽正着力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安徽科技大市场,目前,已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市场。通过“大市场”,转化资源“活”了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从办公OA系统敲出一个数字,它可以进行加密后传回后台系统,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在安徽创新馆3号馆的路演现场,“自主可控量子安全云办公系统”项目负责人童迎伟向台下的诸多企业、投资者“秀出”其技术的应用价值。项目成功吸引铜陵有色的注意,并顺利签约。

自开馆以来,安徽创新馆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对接转移的寻找捕捉和发展机制,实现院所与院所、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充分对接,让各类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充分流动。一方面“请进来”,围绕合肥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强链补链需要,举办各种创新成果发布、转化交易及双创活动,加速“大院大所”科技成果与资本对接,搭建科技与资本交流平台。

同时“走出去”,广泛对接大院大所、金融投资机构等,征集各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融资项目,建立长期合作渠道。

通过集中展示、路演等形式,科技成果转化从“被动等候”转为“主动出击”,突破了供需信息“不对称”瓶颈。每场对接会、每个路演现场,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集聚的焦点,或寻找创新技术,或提供解决方案、或介绍研发信息。

截至今年4月上旬,创新馆已成功举办120多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发布环境治理、新能源等多个领域50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为全省5000多家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接待重要团组2300余批,直接促成技术合同登记金额近50亿元,完成科技成果投资项目46个。在4月26至27日于创新馆举办的2021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再次发布科技成果1043项;通过视频云签约方式,共60个项目实现签约合作,签约金额达282亿元;科技成果竞拍总成交额达680.9万元;“426线上交易节”3天直播销售1.4亿元……

此外,聚焦人才培养,创新馆成功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发起成立合肥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创造性设置首席知识产权官岗位,打造出了安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争取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中心入驻创新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一条龙”服务。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

    相关新闻
招商引资激活“一池春水” 合肥一季度新签约重点项目3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