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安徽日报|坚持『四个面向』 建设创新安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27 14:55:06 责编: 武静

彭小宝 郭 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坚持自主创新、发挥我国科技创新的制度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四个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系统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创新安徽。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期,谁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就能站在世界发展的潮头,将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要求:“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深刻揭示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的趋势和特征。爱因斯坦也曾预言:“未来科学的发展,无非是继续向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军。”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都是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十三五”期间,我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重地,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研究院布局建设,成功研制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成果,原始创新由“跟跑并跑”逐步向“并跑领跑”转变。

“十四五”期间,安徽聚力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高水平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谋划创建新的国家实验室,积极参与其他国家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的“双中心”协同创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核心区,立足量子科学、磁约束核聚变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空天科技、材料科学等优势领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力争取得若干“从0到1”重大原创性成果。

面向经济主战场

科技创新之所以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是因为科技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科研投入的相当部分资金需要从实体经济中获取,科技研发的成果需要在产业创新实践中检验,科技创新的人才同样也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培养。科技创新不能自我循环,必须与实体经济保持密切的关系。“十三五”期间,我省“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创新馆启动运营,动态存储芯片全国率先实现量产,液晶显示全球最高10.5代线建设投产,陶铝新材料在大国重器上广泛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

“十四五”期间,让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首先,要统筹布局、协同攻关,集中力量突破制约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这需要我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改革开放平台,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圈五区”区域协调科技合作。其次,要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我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三链融合,探索建立从知识产权转让到高科技企业上市发展的培育服务体系,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探索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科研范式。再次,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培养能做出切实可用成果的科技研发类人才,培养能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法律等各种专业服务类人才,培养能率领创业团队在经济大潮中搏杀取胜的科技企业运营类人才,构建符合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创新生态,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制裁和打压,已经针对我国在AI技术、AI芯片、机器人、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先进材料等新兴和基础技术领域限制出口和技术合作,在这种高压之下,我国的短板也清晰地浮现出来,补齐短板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则被紧急摆上了台面。

将“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就是“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的体现。“十四五”期间,我省明确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方向,瞄准“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重点领域,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仪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超导、等离子体推进、高场强核磁、先进激光、电磁防护等衍生技术转化和工程化,组建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一批省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集聚各方面力量,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做好强链、延链、补链大文章,增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溢出效应,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健康。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标志着党中央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理念上做出了新布局。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必须聚焦人民关心的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国较早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最短时间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药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我省聚焦生命科学、人口健康、疾病防治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布局“8+1+N”研究平台,形成覆盖科学发现、技术研发、临床试验、示范应用等全链条融通发展的国家级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开展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科技难题。建设医学前沿科学和计算智能等中科院科教基础设施,新建中国脑计划合肥中心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综合运用研发奖补、政府采购、科技金融等多种政策措施,重点开展研制抗肿瘤、抗感染等重大疾病创新药物,新型肺炎、新型流感、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抗体和疫苗研发,针对重大疾病,开展具有中医优势的中药复方、中药组分或单体新药研制,加快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健康、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疾病防控、高端医疗装备、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让科技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