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协同推进城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3-18 07:22:00    责编: 徐文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协同推进城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解决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城乡不平衡问题。

着力城乡协同降碳。面对严重资源环境问题,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碳含量,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实行城乡碳资源合理开发、碳物质高效利用、碳排放物吸收和回用;依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升城乡生产生活碳资源的转换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增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科学规划和实施碳汇林建设等项目,积极发展碳吸收种植业,维护和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以更多碳吸收去抵消碳排放,让城乡人民群众共享蓝天白云生态福祉,同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安徽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开展节能降碳诊断服务,支持传统企业实施减排降耗升级改造;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加快构建省级林业碳票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长三角区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启动第二批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全面运行“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作用,做好碳吸收种植业文章;力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

促进城乡协同减污。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我们要抓紧关涉城乡的大江大河流域环境生态综合治理;坚定实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整治污染存量、防范污染变量、遏制污染增量;统筹推进“地上”与“地下”污染综合防治,遏止地上地下污染的相互连接和再度滋生。安徽要坚定实施好长江大保护计划,强化巢湖全流域系统治理,开展淮河流域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安排城市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城乡污水调蓄净化等污染防治;下大气力解决噪声、油烟、恶臭等群众家门口的环境问题,坚决防止治理后再污染。

推深城乡协同扩绿。绿色是生态系统的主色调,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扩绿的要旨在于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裨益降碳减污、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绿化美化村镇,建设市域和城市绿道,推进山地造林、丘陵增绿、滩地兴林,实施石质山地、废弃矿山等生态化改造,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自然恢复与人为修复相结合,加大湿地恢复、崩岸治理、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使自然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增量提质。安徽要坚决扛起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强长江防护林、公益林保护;与浙江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探索形成林长制改革经验和模式,全面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

推动城乡协同增长。推动城乡协同增长是平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推动城乡协同增长的关键在于协同培育和发展城乡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促使城乡劳动诸要素向“新”提“质”、优化配置和协同增效;以绿色智能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序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向“高”攀登、向“智”发力、向“绿”而行,聚力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等在城乡延展,构建城乡连体循环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安徽要把打造“三地一区”与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相结合,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土地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发展城乡新质生产力集聚,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天地一体通信、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着力钢铁、有色、化工、纺织、建材建筑、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的“数绿”改造升级;拓展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的转化路径,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优化升级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下经济。(闫莉 娄博华)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