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659期)
来源: 2021-03-24 17:53:51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合肥经开区奔向“二次腾飞”

夯实“两湖科创圈”,优化创新机 制,2021 年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要 突 破500 家;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新产业,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链高端化……日前召开的合肥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合肥建设全球创新枢纽的嘹亮号角,而致力于构建“科创+产业”生态圈的合肥经开区,也在新的一年擂响了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奔向“二次腾飞”的战鼓。

战新产业蓬勃发展

统计显示,2020 年,合肥经开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98 家,总量达到 415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幅连续四年位居合肥市第一。此外,2020 年,该区新增科技型企业 240 家,总数达到 1100 家。

在创新发展的驱动下,合肥经开区的产业转型也取得重大成效。2020年,该区战新产业产值增长 10.7%,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贡献 336 亿元的产值增量,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99.1%。其中,集成电路产业 2020 年增长 68.5%,实现产值 36.9 亿元,国产存储芯片产能稳步提升,带动集聚华东科技等项目 62 个,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迅速成长,增速达 21.8%,实现产值 169.4 亿元。另外,合肥经开区智能终端产业在 2020 年冲破千亿元,联宝科技成为合肥市首个“千亿企业”。

2020 年,合肥经开区全年实现GDP1114.4 亿元,增长 6.1%,总量、增速位居合肥四大开发区第一,对合肥市“过万亿”贡献率达13.6%。据了解,2020 年合肥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晋级2 位,升至全国第 11 名。

多个重大项目将开建

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远望表示,2021 年,合肥经开区首先要聚焦“创新”,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据介绍,该区将夯实“两湖科创圈”,加快促进园区平台化、平台生态化。同时增加科创空间,推进清华合肥院二期等 16 个续建、在建平台项目,筹建明珠广场科技产业园、双创园二期等 9 个科技园区。

此外,合肥经开区将优化创新机制,明确各类平台发展定位与产业方向,催化壮大项目。按照计划,该区2021 年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 500 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达到 1200 户。另外,该区将新增国家级孵化器 1 户,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将达到 1000 件以上,万人拥有量超过 180 件。

产业创新方面,合肥经开区将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新产业,加快产业链高端化,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创新升级迈向高层级

秦远望表示,经过多年来的创新发展,合肥经开区南区转型升级正呈现由“量”到“质”、北区建设由“夯基”到“起势”的根本性转变,全区迎来从“二次创业”到“二次腾飞”的战略机遇期。

未来五年,合肥经开区将聚焦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先导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区、国际化都市圈新兴区”的“四区”定位,全面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新桥科创示范区,擘画“十四五”发展新蓝图。

按照计划,到 2025 年,合肥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 1800 亿元以上,综合发展水平将跨入全国前十强。该区将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超5000 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 2 个产业规模达到 2000 亿元,智能家电产业规模达到 1000 亿元,高端装备及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也将壮大规模。(何婉惠)


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跑出加速度

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创新指标实现了从“单项争先” 向“ 全 面 提 升” 的 转 变。2020年全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98186 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15.4 件,输 出 技 术 合 同 成 交 额 达 742 亿 元,分 别 较 2013 年 增 长 7.5 倍、7 倍 和4.7 倍; 全 省 吸 纳 技 术 合 同 成 交 额1131.24 亿元,连续 4 年实现“进大于出”。安徽省科技创新取得新进步、新 突 破, 创 新 综 合 实 力 大 幅 提 升,2020 年 区 域 创 新 能 力 排 名 中 国 第 8名,连续 9 年居中国第一方阵。

2014 年 初, 安 徽 省 全 面 启 动 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经过 7 年的努力,安徽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化建设实现了从“夯基垒台”向“立柱架梁”的转变。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截至 2020 年底,安徽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 210 家,“一室一中心”28 家,省重点实验室 17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34家,院士工作站 62 家。

2014 年至 2019 年,安徽省累计有 68 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1239 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合肥市居中国入选“全球 AI 最具创新力城市”第 4 位。“九章”量子计算机、“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以及“墨子号”实验卫星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特别是在量子科技领域,多个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方向,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九章”量子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基于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量子计算“双创”平台于 2020 年 12 月 25 日成功上线,呈现出“起步即提速,开局就争先”的蓬勃发展态势。

随 着 创 新 型 省 份 建 设 的 深 入 推进,科技高质量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持续加速,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逐 步 壮 大, 科 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20 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559 家, 较 2013 年 净 增 6541 家,居中国第 10 位。2013 年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17.9%,以新型“铜墙铁壁”和“芯屏器合”为代表的十大新兴产业体系已成为引领安徽创新发展的崭新名片。(汪永安)


马鞍山市:建高颜值城市 享高品质生活

进入 2021 年,马鞍山中心城区更新动作频频:76 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即将启动,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九华东路三期、重阳路西延、冯桥路等路段施工也在加班加点……再放眼城东、城南,秀山、向山、金山湖、阳湖塘“四大片区”建设已列入规划,生态开始重塑、产业开始集聚、基础设施开始延伸,机器轰鸣声中,这里将成为城市最精彩的板块。

老城有机更新促进“品质提升”,新城提档升级迎接“发展时代”。马鞍山市立足城市定位,不断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加快规划城市更新先行示范区、“四大片区”,实施城市建设大会战,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处处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蕴藏着动力。

2021 年,马鞍山市新增 76 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加装 60 部既有多层住宅电梯;全面启动城市房屋隐患排查,完成采石风景区周边、205 国道沿线、雨山湖周边、向山地区等地棚户区改造;加快打通九华东路三期、重阳路西延、嘉陵江路、冯桥路等路段;推进水环境治理二期项目,加强黑臭水体、雨污水管网管理……马鞍山市将统筹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危房老旧厂房改造提升、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安全韧性、城镇特色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八大工程”。

在马鞍山市,“智慧路灯”“智慧井盖”“智慧物业”“智慧园林”“智慧环卫”“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二期”……信息化项目建设,正赋能智慧城市,让城市管理更到位。近年来,马鞍山市对标长三角城市管理先进理念,不断在城市管理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完善城市治理联动协同、议事协调、全周期管理“三项机制”,打好城市能级改善提升主动仗,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邓婷婷 季晨辰 张令琪)


瞄准长三角 创建产业链

宿州市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去年以来,宿州市推进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承接长三角区域农业产业转移,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产销对接,推进“158”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2020 年,砀山县酥梨、泗县山芋产业累计投入 8.88 亿元,实现一二三产总产值 77.78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泗县建立现代化山芋产业园,积极推进产业精深加工,建成中国第一个山芋产业交易信息网站,做大做强山芋产业。通过政策激励引导、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数量和产业规模,重点支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

强化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培育。截至 2020 年底,宿州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 734 家,其中国家级 5 家,省级 75 家。2020 年宿州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安徽省总产值的 8.4%,位居安徽省第 6 位。

打造农产品加工园区。萧县循环经济工业园累计引进农业产业化加工企 业 17 家, 已 形 成 4 大 产 业 集 群,2020 年实现总产值 55.2 亿元。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沪苏浙农业产业转移,2020 年,宿州市引进沪苏浙农业投资项目 29 个,总投资 40.2 亿元。

加强产销对接。通过合作共建、电商销售、在沪苏浙地区开直营店、特许经营等方式,不断拓展长三角区域市场。2020 年泗州薯业在长三角区域城市新开 200 多家社区直营店;泗县金丰面业在上海、南京、义乌的三个直营店总销售收入达到 9500 万元,草源牧业在徐州、南京、宿迁的三个直营店总销售收入达到 3245 万元。(张化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