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668期)
来源: 2021-06-04 11:41:51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宣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安徽前列

近年来,宣城市坚持不懈抓创新、全力以赴促发展,创新能力和潜力跃居安徽省前列,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强化顶层设计,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宣城市委、市政府聚焦科技创新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出台“一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一座城”——宛陵科创城、建设“一中心”——宣城上海科创中心。2020 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 1.8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 382 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14.8 件,均居安徽省第 6 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居安徽省第 2 位和第 3 位。

聚 力 技 术 攻 关, 推 动 企 业 创 新成 长。 全 力 落 实“ 三 比 一 增” 高 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建立 650 家企 业 的 高 企 培 育 库,2020 年 全 市 通过认定高企 164 家,高企认定通过率97.62%,居安徽省第 1 位。2 家企业获批省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揭榜企业。支持引导行业骨干企业新建省级创新平台 20 家,居安徽省第 5 位;5 家创新平台获评省级考核优秀,居安徽省第 5 位;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211 家,居安徽省第 6 位。

开展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宣城市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对接机制,加强大院、大所对接,今年以来已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159项,80% 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组织企业参加 2021 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4 个长三角科技合作成果集中展示,20 个创新成果现场视频发布,宣城光伏研究院与中科院电工所以云签约形式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 71.36 亿元,同比增长 32.1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84 亿元,同比增长 25.71%。

实施宛陵聚才,人才团队不断壮大。加快招引“高端人才 + 核心技术+ 前沿产业 + 自筹资金”四位一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宣创新创业。目前累计招引落户高层次人才团队 70家,引进各类高端人才 240 余人,引进创业资金 13.86 亿元。其中,29 家团队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安徽省第3 位;22 家团队创业企业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

深化区域协同,推进开放合作共建。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 科创走廊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共建,支持中鼎密封件建成安徽省特种橡胶材料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安工大宣城研究院建成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2021 年,7 个项目获批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

积极搭建平台,“双创”能力进一步提升。发挥合工大宣城校区科技优势和龙头作用,连续 4 届举办“中国宣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加快推进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建立“众创空间 + 孵化器 + 加速器”的孵化培育体系,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推动形成“双创”载体集聚效应。(谭艺莹)

阜阳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安徽第二

记者从阜阳民用航空中心获悉,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日前公布的《2020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阜阳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列中国 241 家民航机场第 108 位,居安徽省第 2 位。

《公报》显示,广州白云机场以4376 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位居榜首,成都双流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名列旅客吞吐量榜单第 2 位、第 3 位。在安徽省内通航的 5 家民航机场中,合肥新桥机场以 859 万余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位居中国民航机场第 34 位,黄山屯溪机场、安庆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分别位列第 129 位、第 131 位、第170 位。

阜阳机场 2020 年实现旅客吞吐量63.8 万 人 次, 比 2019 年 的 92.2 万 人次下降 30.7%,货邮吞吐量 654.9 吨,同比上升 15%。起降航班 1.3 万余架次,同比下降 6.9%。

今年以来,阜阳机场不断优化航线布局,陆续恢复“阜阳 - 佛山”航线,增开“阜阳 - 广州”加班航班,开通“长沙 - 阜阳 - 沈阳”航线等,客座率持续上升。截至 5 月 20 日,阜阳机场旅客吞吐量 35.8 万余人次,货邮吞吐量414.3 吨,预计全年旅客吞吐量将再创新高。 (尚原野)


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安徽省常住人口 6102.7 万人

安徽人口“家底”公布!近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省统计局公布了安徽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数据显示:安徽省常住人口为 6102.7 万人,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 152.7 万人,增长 2.57%,年均增长 0.25%。10 年来安徽省人口保持平稳增长。

从 人 口 年 龄 构 成 看, 常 住 人 口中,0-14 岁 人 口 为 1174.3 万 人, 占19.24%;15-59 岁人口为 3781.5 万人,占 61.96%;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46.9万人,占 18.79%,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915.9 万人,占 15.01%。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1.47 个百分点,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5.25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3.78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4.78 个百分点。少儿人口比重上升,表明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安徽省仍将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从地区人口分布看,16 个市中,常住人口超过 800 万人的市有 2 个,在300 万人至 800 万人之间的市有 8 个,少于 300 万人的市有 6 个。

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 口 为 3559.5 万 人, 占 58.33%; 居住 在 乡 村 的 人 口 为 2543.2 万 人, 占41.67%。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1001.8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849.1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5.34个百分点。这表明,安徽省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稳步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范克龙)


郑蒲港新区推进新冠疫苗接种

5 月份以来,为加快推进全民免疫屏障,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把为民办实事与抗疫紧密结合。5 月 17 日,基于现在疫苗需求大于供应的形势,郑蒲港新区防疫办发出 “一礼让两优先” 倡议,优先为重点人群及一线工作者等居民接种疫苗。

“今明两天可到郑蒲港新区姥桥镇疫苗接种点进行接种疫苗。你们谁打疫苗,我们免费接送!”近日,郑蒲港新区姥长村村干部为做好居民疫苗接种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引领作用,自发组成疫苗接种爱心车队。村干部们带着防疫健康科普知识传单走街入户,上门宣传登记。在走访登记过程中遇到仍有顾虑的居民,村干部积极科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常识,主动出示自己的接种记录,介绍接种疫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缓解村民紧张情绪,打消村民顾虑。同时,安排免费接送有意向的村民前往疫苗接种点接种疫苗。“由于工作繁忙和对疫苗的不了解,还没有接种疫苗。现在村里上门详细介绍了疫苗,还负责接送,就赶紧去打了疫苗。”姥长村村民盛业根说。(宣昀昊 丁刘彬)


含山县聚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以“产业升级突破”为抓手,开展铸造行业绿色整治提升行动,围绕“绿色、智能、协调、创新”的产业体系,积聚力量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由“铸造大县”向“智造强县”转变。

聚焦产业集聚,补链强链扩体量。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功能集全、资源集约”的思路,一手抓传统铸造产业改造提升,推动现有铸造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一手抓招引培育,大力引进培育示范带动能力强、科技研发能力强的现代智能制造企业,推动全县绿色智能铸造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自产业集群批复以来,已集聚规模以上核心企业和关联企业 60 家,集聚度为 42.04%,同比提高 2.95%。实现产值 65.5 亿元,同比增长 24.18%。

聚焦产业发展,创新驱动优质量。突出科创平台建设,围绕绿色智能铸造产业集群建设,深化合肥工业大学含山产业研究院基础和应用研究,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订产学研战略框架协议,支持引导绿科环保企业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创新平台。立足产业升级,突出创新主体培育,截至目前,集群已有高新技术企业 31 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26 家,备案入库 17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聚焦产业支撑,招大引强上增量。含山县提升招商精准度,紧紧围绕四大主导产业,瞄准长三角、珠三角招大引强。坚持“亩产论英雄”,明确投资规模、税收门槛,倒逼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退出、低效企业转型。打好铸造产能牌,发挥铸造产能和产业集聚优势,在铸造全产业链谋划布局。2021 年 1—4 月,新签约汉神高端汽车零部件、龙腾特种机电、怡德鑫汽车电子智能制造等亿元以上项目 20个。

聚焦项目建设,投资带动增总量。突出签约项目抓落地、开工项目抓保障、在建项目抓竣工,坚持以节点把控提速项目建设。2021 年 1—4 月,安徽省市重点项目中绿色智能铸造类项目完成投资 12.96 亿元,占含山县固定资产投资 41.8%。

聚焦要素保障,优化环境强动量。建立低效工业企业清单,优先保障绿色智能铸造产业项目建设需要。兑现支持产业发展一系列帮扶政策。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推行项目模拟审批,井利电子等产业项目实现了“拿地即开工”。(郭致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