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美国《侨报》第738期)
来源: 2021-07-16 19:38:17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合肥市“第一动力”劲头足

首创之“力”

——创新成果勇摘“皇冠”

走进安徽创新馆,全球首台智能 4K 无线腔镜、全球首台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仪器、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一顶顶创新的“皇冠”,让合肥市的创新激情日益澎湃。

“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肥沃土壤里。”合肥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建设皖江自主创新示范区,首先必须重视原始创新。翻开近年来合肥市出台的重要文件,原始创新屡被提及。实践也表明,基于原始创新的“第一动力”,在源头上构筑起皖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肥力量”。

随 着 创 新 示 范 区 顺 利 推 进,2017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同意批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代表合肥市在更高层次上加速原始创新。如今,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加快建设,到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磁约束核聚变、铁基超导、类脑科学、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一大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科技,竞相涌现合肥市。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 31 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合肥滨湖科学城已实质运行,安徽创新馆建成使用。2020 年 9 月,《自然》杂志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2020”排名,合肥市跻身 20 强。

平台之“力”

——创新平台覆盖全域

能翻译会聊天的智能语音鼠标,自动识别交通违法并审核的抓拍机器人……走进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展厅,一件件人工智能黑科技产品让人着迷。目前,“中国声谷”已入驻企业超千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成为皖江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座名副其实的创新平台。

作为中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创新平台目前培育和引进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国盾量子、科大国创、中科寒武纪等科技“明星”,推动合肥市引领全球智能语音产业创新发展。

在位于“中国平板显示基地”的京东方合肥全球首条 10.5 代线工厂,65 英寸、75 英寸大尺寸超高清液晶显示屏惊艳问世。目前,随着“中国平板显示基地”创新平台的迅速“长大”,合肥市新型显示产业全产业链累计投资项目超过 120 个,完成投资超 1550 亿元,面板产线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队,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面积约占全球的 10%。

随着创新平台的壮大,2020 年,合肥市 26 个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效应持续增强,“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结出了产业创新的丰硕果实。

制度之“力”

——创新生态加速优化

去年,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国外专家“困”在海外,维信诺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的上万套设备“停摆”。在“链长制”的护航下,经合肥市协调,维信诺首开安徽省复工复产国际包机先河,国外专家漂洋过海返肥解“困”。

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去年上半年,合肥市相关负责人头上又多了一顶“帽子”——产业链“链长”。据介绍,合肥市在安徽省率先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全市梳理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意文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产业等 12 条重点产业链,由合肥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各县(市)区、开发区比照建立。

为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合肥市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优化管理服务,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合肥市,大家已形成一个共识,即为“科学家”办事就是办“最科学”的事。合肥市采用多种投入方式支持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构建完整的“育才、引才、集才、留才、用才”政策体系。

今年前 4 个月,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安徽省首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52.2%,两年平均增长 22.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56.6%,创近年来新高 ;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 8.8 万户,超杭州市 0.1 万户,同比增长 65.4%。 (许根宏)


芜湖市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

【侨报讯】 日前,在芜湖港朱家桥港区,一辆满载集装箱的列车通过铁路专用线驶入作业区,开始进行货物装卸,实现堆场、仓库、铁路专用线以及铁路车站的无缝对接。

芜湖港朱家桥港区铁路线主要开展集装箱铁水联运,与宁铜铁路主干线连接,是安徽省内最为成熟的公铁水多式联运的作业区,由安徽省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负责 经 营,2020 年 完 成 集 装 箱 铁 水联运 23391 标箱,近三年平均增长68.1%。

为加快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促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近年来,安徽省重点依托长江干线港口,谋划建设一批铁路专用线项目,着力推动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

安徽省位于长江下游,长江干线布局有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 5 个主要港口。目前,芜湖港已具备完善的铁水联运条件,马鞍山郑蒲港铁路专用线 2020 年底建成使用,铜陵、池州、安庆港仍缺乏铁水联运条件。

根据路网布局、运输需求、建设条件等因素,安徽省积极争取铜陵港江北港区铁路专用线、池州港东至经开区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 铁路专用线 )、安庆港长风港区铁路专用线等 3 个项目纳入国家《推动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的行动计划》。截至目前,铜陵、池州、安庆铁路专用线主体工程加快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 7.5 亿元。同时,积极创新建管运营模式。安庆港长风港区、铜陵港江北港区铁路专用线均创造性地采用“施工 +运营”模式,实现建设与运营的有效衔接。

根 据 计 划,2021 年、2022 年、2023 年,安徽省将分别建成一条长江干线港口铁路专用线项目。预计到“十四五”后期,安徽省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将全部实现铁水联运设施联通。(范克龙)


淮南市:“幸福渠”里河水清

【侨报讯】“我们这里是老矿区,以前涧沟两边都是煤矸石,晴天漫天灰尘,雨天满脚煤泥,大涧沟里污水横流,现在可是变了模样!”近日,在涧沟边晨练的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新村村民闪福平说,经过整治,现在两岸沿线是水清、岸绿、空气清新的新景象。

大涧沟长约 10 公里,横穿淮南市谢家集区主城区,流经 3 个街道、2 个乡镇,自北向南排入瓦埠湖,承担了 10 余个社区 ( 村 ) 的雨水收集功能,涉及群众 10 余万人。经过治理,曾经污水横流的涧沟实现了雨污分流,增强了城市截洪功能,昔日臭水沟已变成今日的“幸福渠”。

今年以来,谢家集区结合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旧城改造,将城市水系治理纳入城市环境整治规划,实施水系清淤、管网贯通、沿线截污、景观提升等一系列整治工程。

“这片沉陷区水面,曾经有人在这里养殖甲鱼,当地人俗称‘老鳖塘’。后来,沉陷区越陷越深。”熙城小区居民李娟指着大涧沟一侧的春申湖湿地公园说,经过旧城改造,“老鳖塘”变成了春申湖游园,岸边步道两侧种植的芦苇、美人蕉、鸢尾错落有致,浅虾游鱼在水中自由嬉戏。公园还修建了公共停车场,方便游客停车。

淮南市谢家集区在城市水系治理中新建智能楼宇立管雨污分流器、化粪池、雨水管网,将排口水面垃圾清理干净,全面开展沟渠清淤疏浚。在金玉新村住了 30 多年的居民王湘感慨 :“自从污水管道治理以后,咱们再也不怕下雨天啦!”

“在完成涧沟箱涵清淤、河道疏浚、生态砌块护坡、河道改造、污水管道制作等工程同时,我们对涧沟沿线人居环境进行了大整治。”谢家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说,该区先后投资 3000 余万元,沿着涧沟两侧拆除了危旧房屋,新建了老马山游园、春申湖游园、莲花村生态湿地公园,新增绿地面积13500 平方米,建成了配套停车场,进一步改善了老矿区生态环境。(柏松 盛静)


聚焦重点领域 优化融资服务

滁州市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

【侨报讯】日前,滁州皖东农商银行追加的 3800 万元贷款,按时到达安徽盛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账户。近年来,通过该银行累计近 1 亿元授信贷款,盛诺公司不断扩大产能,在 ITO 导电玻璃、TFT、OLED 玻璃减薄、抛光、镀膜等制造领域成为龙头。

近 年 来,滁 州 市 长 三 角 一 体化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今年初,滁州市市县两级 26 家银行机构开展第二届“金融支持现代化新滁州”劳动竞赛,激励银行机构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供应链等 10个重点领域开展“金融大比武”,结合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大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和创新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今年以来,滁州市银行机构新增授信 453 亿元,累计投放贷款超过 10 万笔,金额 731 亿元。同时,各金融机构积极拓展企业融资覆盖面,着力降低首贷户的融资成本,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全市有 520 家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得到了 22 亿元的贷款支持。此外,滁州市金融机构优化还款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今年以来,为 2997 家市场主体办理“无还本续贷”58 亿元 ;为 643 家办理“延期付息或免收罚息”,涉及金额 20 亿元 ;为 1717 家延长还款期限或实施展期,涉及金额 68 亿 元。 累 计 下 调 超 过 7992家市场主体贷款利率,涉及金额 86亿元。

滁州市银行机构还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助力绿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今年以来,全市银行机构向 731 户科创企业投放贷款 85亿元,在贷金额达 179 亿元,增长22% ;乡村振兴领域贷款余额 1445亿元,较年初新增 88 亿元,新增占比达 60%。例如 :光大银行滁州分行先后批复了凤阳濠河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白云山林场项目及全椒稻虾共养等一系列项目。徽商银行滁州分行信贷资金优先支持节能环保、污水处理、乡村环境及土地整治、园林绿化等重点领域。(罗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