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技工评职称,企业岂能自我设限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5-11 17:03:44 责编: 武静

■ 韩小乔

7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奖)、6次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3项国家专利和100余项国家、省、市技术创新奖……“大国工匠”鹿新弟在具备条件情况下迟迟评不上高级职称,单位一个“同意”的章成为最大“拦路虎”。近日,新华社有关报道引发舆论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技工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中国制造面临人才瓶颈与技能短板。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高技能人才数量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高技能人才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平台与环境。近年来,从技术创新奖励纳入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到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针对提升技工待遇问题,国家出台不少好政策,体现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

但是,现实中提升技工待遇的“最后一公里”并未完全打通。为何明明有好政策却难落地、技工有硬条件却评不上?“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高级工程师,你评上了,怕别人有想法。”企业相关负责人的理由道出了个中缘由。一些企业出于人情考虑,人为设置条件,限制一线技工参与职称评审,即使一线技工符合条件并通过职称评定,也可能因岗位限制,享受不了相应工资待遇和福利补贴。“技工评职称难”的背后,暴露一些人对技工职业的偏见和歧视犹存。实际上,遭遇职业发展困境的不只鹿新弟一人,一线技工普遍存在待遇偏低、职称晋升门槛过高等痛点。有些企业顾虑重重、自我设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成为一句空话,人才流失导致企业难以加快发展。

“大国工匠”身怀绝技却甘于平凡、默默付出,还有人回绝其它企业的高薪挖人而选择留在国企服务,其心可鉴、其情可嘉,他们理应获得与自己精工匠心匹配的荣誉、待遇。保障好每一位技工的正当权益,才能吸引和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相反,当一线技工特别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国工匠”遭受不公待遇、卡在晋升瓶颈,很可能让即将步入职业学校和已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产生职业困惑、丧失信心动力。

绝不能让好政策卡在“最后一公里”的自我设限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倘若为人情所困,不但发掘不了千里马,自己也会失去伯乐之名。只有避免人情干扰,让事实说话,以实绩评价,才能助力人才脱颖而出。出于自身发展用工需求,企业理应清除用人路上的“拦路虎”,打破职业晋升“天花板”,鼓励高技能人才申报高级职称,支持具有重大突破的高技能人才破格晋升高级职称,让“大国工匠”坐上职称晋升“直通车”。新一代技工职业期望值更高、接受新技术更快,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搭建内部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提供更多前沿培训,鼓励一线技工向“大国工匠”攀升。

扩大“大国工匠”队伍,说到底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一方面,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高端人才提供更有价值和成长空间的岗位;另一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专业设置与技能评价融合,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在全社会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消除对技工就业、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到一线技工头上,才能激励更多年轻人坚定走技能成才之路,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