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文化
“是”之道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6-12 15:07:48 责编: 徐文娟

“今天,我们学习了‘是’这个字,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开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它的字形呢?”面对一年级小朋友稚嫩的小脸,我向他们抛出问题。短暂的沉默后,一个响亮又迫切的声音从教室最后一排传来:“老si,老si,我有一个方法可以记住这个sì!”

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哗然。“谢浩然,不是sì是shì。”有人善意地纠正道。“哈!哈!哈!”教室里响起一阵附和的笑声。谢浩然涨红了脸,紧握拳头,眼睛里尽是不服和愤怒。

我忙制止大家:“保持安静!先别忙着笑,我们来听听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浩然,你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男孩忙站直身子,用手指着黑板上写的“是”字,一边示意一边说:“老师,我是用加法记忆的,日+下+人,就组成了‘是’。”

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郑重地点点头:“你说得有理,‘是’这个字拆开来看,的确上面是‘日’,下面是‘人’。”

我在大屏幕上用红色粉笔圈出“日”和“人”,然后皱着眉头故作疑惑地说:“可这中间不是‘下’呀!”

小男孩急切地辩解:“跟‘下’像得很,把‘下’的点变成横就行了!”我向他竖起大拇指:“浩然,你今天表现真棒!观察仔细,说的也很有道理!”说完,我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学:“我们是不是该给他鼓掌?”一年级的孩子就是这么天真可爱,刚才还嘲笑他的小朋友,这会儿个个使劲拍着巴掌,真诚地为他鼓掌点赞。

成功地“化干戈为玉帛”后,我灵机一动,顺势引导:“‘是’整个字就是一幅有影无形的画。你们看,上面的‘日’就是太阳。能不能想像一下太阳下的这个人在干什么呢?以前我们学过《悯农》这首诗……”

我话音未落,孩子们便异口同声地背诵起来……“老师,我知道了,‘是’字就像一个在太阳下辛勤干活的人!”有人抢答道。

“对!‘是’表示正确、对的意思,这个字告诉我们,做一个勤劳的人永远是对的!”在认识字形的基础上,我又顺势加了“一把火”,对学生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

课间休息时,我又查了下“是”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及含义,觉得用“日+下+人”去记忆字形,用做一个勤劳的人去理解含义,是个不错的方法。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保持着这种认知,直到一次信阳之行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才疏学浅,激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

那次是参加三伯母的葬礼,她的墓碑立在一座山向阳面的中心位置,视野开阔。墓地负责人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这块墓地得天独厚之处,从王阳明的“阴阳学”讲到儒家的“中庸之道”,妙语连珠,有理有据。回来的路上,大家一扫之前的悲伤阴郁,就那位负责人的话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起来,从中国风水说谈到西方无神论,从西医谈到中医,从网络文化谈到中国传统文化。

受大家情绪感染,我讲了我教“是”字的故事,意在诠释传统文化中的汉字之美。听我讲完,姐夫说道:“你这种理解也不为错,但我记得信阳日志中提到,它还有一种更深的含义。你仔细观察‘是’下面的‘人’字,会发现那一撇是向上的,似乎有一种要冲破那横的阻隔,竭尽全力朝上面的‘日’靠近之势,所以它更深的含义应该是做人要向着光明而生,无论何时何种境遇,都要心中有光,努力向上!”听他一番话,我心悦诚服。

“是”字,一个看似简单的造字符号,竟蕴含着如此深刻的道理!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深,也让我深刻意识到,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重要性。只有不断读书“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教学中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朱晓娟

    相关新闻
“故事”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