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探秘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1-10 09:39:01 责编: 徐文娟


酒窖群发掘现场。

酒窖群发掘现场。


2018年9月,在濉溪县北苑风景棚户区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得以重见天日。这一遗址位于濉溪县故城内后大街两侧,面积达37万平方米。2019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清理面积近3000平方米。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超说,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分布面积是迄今发现全国最大的,比已发掘的近十处酿酒遗址面积总和还要大,是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首次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并获取大量酿酒流程设施的遗址,对研究酿酒工艺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意义,填补了华东地区古代酿酒遗存的空白。

三个作坊 重温酿酒过程

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位于濉溪老城后大街,距离濉溪古街——石板街并不远,在遗址发掘后,当地人纷纷表示:“一直知道我们这里以前有许多酿酒作坊,但没想到原来就在我们的脚下。”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此次发掘主要是围绕三个酿酒作坊展开,分别是祥源坊、大同聚坊和魁源坊。“经过与濉溪老地图对比,发掘位置与文献记载的酿酒作坊能够一一对应,增强了考古与历史文献的互证,提高了发掘的可信度。”陈超介绍。

考古人员经过发掘发现,这几个作坊之间界限明确,作坊内分为蒸煮区(蒸馏区)、晾晒区、发酵区、制曲区等,有蒸馏灶、制曲房、曲池、晾堂、发酵池、水井排水沟等,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发现了种类多样的窖池,有砖窖、泥窖、砖泥混合窖以及缸窖等形式,窖泥丰富,在阳光下呈现五颜六色的形态。考古人员表示,这反映了各家作坊发酵技术和酿酒工艺上的差别,“酿酒香型和风味的不同,这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市场和消费群体。”经考古人员清理后发现,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设施齐全,规模大、保持完整,较全面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馏酒制作工艺发展的生态模式,“如此完备的蒸馏酒制作生产体系全国稀有。”在现场,考古人员还在“大同聚”酿酒坊发现了一处并排双蒸馏灶。“这样的酿酒布局我从没有见过,是为了提高产量还是有其他目的,还不清楚。”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刘金钊从事酿酒职业一辈子,表示并排双蒸馏灶这种布局十分罕见。

记者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酿酒作坊的布局一向都是“前店后坊”,“前面销售,后面酿酒,这展示了当时皖北地区酿酒手工业生产和销售的模式。而此前发现的这种布局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

六百文物 再现古镇繁华

濉溪作为地处皖北的小县城,这次发掘出的酒坊遗址聚集了明朝至民国几十家酿酒作坊,约37万平方米,三个坊遗存出土遗物约600余件,瓷片约1吨。按质地分陶器、缸胎瓷、瓷器、紫砂器、玻璃器、铜器、骨器、铁器、石碑等。专家表示,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酿酒工业的发达,对于研究明代至民国时期北方酿酒轻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同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当地的繁华景象。

事实上,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的发现并非偶然。濉溪古老的酒文化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濉溪镇是濉溪城关镇所在地,其处于汴水入濉之口,这也是“口子镇”的来源。战国末期韩非子周游列国来到濉溪,著有《宋人酤酒》,其中提及“为酒甚美……”可见当时此地饮酒已十分普遍。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设沛国于相城,颁布“酒榷”,对酒实行专卖政策,垄断酒的产销,以获酒利,足见当时濉溪的酿酒业已相当可观。1984年11月,在今濉溪东蔡里荒冢中,曾发掘一个四耳盘口壶,经鉴定为东汉时期所造,经常用作酒器。此外,在文学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与刘伶都是濉溪人,都酷爱饮酒。嵇康在《秋胡行》篇中留下了“俞酒盈樽,莫与交欢”的诗句;人称“斗酒学士”的王绩因性喜酒,辞官隐居武里山东麓(今濉溪蔡里)以酒诗自娱,好种黍,采草药配合酿酒,后来著文《酒谱》;明朝相山隐士任柔节曾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来赞美濉溪美酒……宋时,濉溪酿酒更上一层楼。据古碑记载,当时朝廷在濉溪和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元朝时,濉溪酿酒业仍然兴旺,朝廷专门在渠沟设立“酒监”以课酒税。

光绪三十年,津浦铁路通车,这为濉溪酒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来自上海、杭州、无锡等地的粮商、酒商云集于此。当地农民也兼营贩运,篓背、桶装,把美酒销往四面八方。其时当地便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团城七十二,居中尽得法,千瓮皆上品,甘美泉水佳。”大量濉溪酿酒销往外地,与此同时,外地很多优质的商品也进入到濉溪,反映出当时人们前卫的消费观念。在酿酒遗址群现场,考古人员除了发掘出酒坛、酒杯、酒瓶、酒盏等与酿酒、盛酒、品酒、饮酒相关的物品外,还发掘出紫砂壶、香水瓶、骨簪、麻将、牌九、烟嘴、鼻烟壶、笔筒等一大批物品,比如考古现场就发掘出景德镇著名瓷号“邵義昌造”的瓷碗。

一脉相承 延续工业文明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陈超说,从发掘情况来看,此次发掘的三个酿酒作坊中,魁源坊的时代跨度是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时期,大同聚坊的时代是清代早期至民国,祥源坊的年代是明代晚期到民国。目前,相关科研院校正在对发酵池、曲坊、曲池以及储水池等遗迹进行微生物的科技检测,分析得出许多与酒相关的酵母菌和真菌,同时,现场采集到的木炭也被送检以测出年份。

曾经的作坊已经消逝在历史烟云中,好在距这一遗址群仅一路之隔尚存有一“同聚酒窖”,让人可以一窥历史氤氲。现场一石碑记载,老窖始建于元末明初,“深四尺八寸”。历史上,口子镇(今濉溪镇)酒香关山十万里,同聚糟坊独占七十二坊之巅,“实赖此窖之功焉”。一条条方形的老窖池像肥沃的农田,窖池之间阡陌相连,墙壁上两层古朴的木制雕花窗,可以上下翻动,控制风力和采光,适当调节室内发酵的温度和湿度。宽大的老窖池、一辆辆用于运料的独轮小车,看到这些,可以让人想像出,当年“同聚酒窖”站在濉溪七十二酒坊之巅的盛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昔日作坊式生产已很少再能见到,1949年,以“同聚酒窖”等为前身,“国营濉溪人民酒厂”成立,即今日口子酒业前身。2006年口子酒业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是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徽酒。2008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将口子窖酒遗址评定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本报记者 丁贤飞 文/图

    相关新闻
推动新时代黄梅戏艺术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