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文艺精品再现恢弘画卷 史诗之作铭刻初心使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09 08:46:31 责编: 刘东伟

编者按

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策划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于2月1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并在网络平台同步播出。电视剧《觉醒年代》首次全景式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该剧播出后反响热烈,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好评和力荐。近日,众多专家学者从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角度,积极探讨该剧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本版摘要刊发部分专家学者文章。

献礼建党百年的史诗之作

该剧名为《觉醒年代》十分切题。辛亥革命后,绵延两千多年的帝制被推翻,但真正的共和并没有到来。陈独秀吸取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他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正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发祥地,在这场运动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视剧紧扣这条主线,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诠释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道路问题是该剧重点回答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和进步青年一直孜孜以求,寻找和探索救国之道,但却左右碰壁。五四运动爆发,内忧外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这是该剧预设的主题,也是本剧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提问。然而,要想艺术地而非概念化地表现这段历史并非易事。应该说,这段历史十分复杂,头绪繁多,如何用电视剧的形式准确加以表达,有很大的难度。编导做了大量的史料工作,并把这些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故事。新文化运动从发展到分裂,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掀起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思想、文化交锋之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与此同时,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革命者深入工厂、农村发动群众,探索救国之道,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本剧用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深刻地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令人叹服的是,该剧在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主题时,并没有通过说教完成,而是用形象与故事说话,通过有条不紊、抽丝剥茧的情节推进,使观众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从这里也不难看出,编导人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驾驭能力。(季宇)

人民的呐喊,民族的觉醒

该剧以十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向观众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呐喊和民族的觉醒的必然结果。

第一,坚持正确的评价历史重要人物的原则立场。学习党史,回顾我们党走过的路,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重要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境遇中,置于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条件之下去考察,纵观其一生,客观地正确地给予功过的评价,把握其主流本质。陈独秀这一角色无疑给观众深刻印象,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革命遭到失败。该剧并没有据此淡化甚至回避陈独秀的独特贡献,而是全面地公正地将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新青年》的创刊、党的创立等积极努力和作为给予足够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我们党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或革命理想信念坚定,为党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奉献终身,或由于主客观原因,在前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半途而废,甚至叛变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坚持自信,保持定力,开创未来。

第二,坚持正确的学术与政治关系。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立志学校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推进学术繁荣,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时间,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黄侃等云集于此,再加上资深教授林纾、拖长辫的教授辜鸿铭、英国教授克德莱等,真可谓教授阵营强大。教授的责任是什么?高校的使命是什么?学术能否独立于政治之外?大学能否真正成为脱离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学术和政治始终是统一的,没有不讲政治的学术,也没有不讲学术的政治,关键的问题是要“用学术讲政治”。学术之争的背后必然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之争,而政治必然以科学的、人民的、先进的学术为支撑,政治之争的背后必然是学术立场、学术价值之争。

第三,显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力量。在该剧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和中国革命者最终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采取的是“顺其自然”、“由此必然”的叙事手法。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不是靠它的话语霸权,而是中国革命实际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代表了中国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种思潮和主义泛滥,该剧并没有苛求历史和前人。陈独秀、毛泽东、陈延年等都是在比较、实验和社会现实调查中完成信仰的根本转变。该剧最大特点在于,不是简单地用对与错、是与非作评判,苛求不同人的信仰快速整齐地转变,而是遵循着剧情推进的自身逻辑,进而把历史的逻辑与剧情发展的逻辑相统一起来。这就很好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光芒不是自炫的,而是在反复比较和实践中得到证实的;共产主义者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同命运抗争、苦苦求索中自觉成长起来的。(方章东)

在宏大叙事中再现建党前史

《觉醒年代》是一部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一部让老中青三代都交口称赞的“建党伟业”。

《觉醒年代》首要的成功在于,依托大量史实,以一种严谨客观的历史态度,重述历史事件,重评历史人物。《觉醒年代》虽然截取的只是从1915年到1921年这短短六年,却非常完整细致地呈现出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联。这部宏大叙事的革命史诗,始终尊重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紧紧围绕一群人、一本杂志、一所大学做文章,点线面相结合,全景式地勾画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和历史图景,尤其是深刻揭示出新文化运动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不仅向大众普及了《共产党宣言》《狂人日记》等党史和新文学的知识,更让人们如临其境地回到历史深处进行反思,反思“如何才能正确救国”“公理如何战胜强权”“新文化运动何以能成功”“共产党何以能领导中国”等重大问题,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觉醒年代》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在于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将宏大历史形象化,将人物形象个性化。概括而言,《觉醒年代》通过“三类两派”之间的关联、对立和冲突,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和个体性,尤其是通过陈独秀、李大钊与胡适的性格对照、思想冲突与道路选择,表明新文化运动和先进知识分子内部其实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着复杂性,这既是对人物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这些人物群像之所以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主要得益于“典型化”的创作手法,一方面循序渐进地刻画出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和觉醒历程,另一方面用日常生活细节塑造人物,表现人性的丰富性。

这部精心打造的《觉醒年代》,无疑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良心剧。无论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还是服装道具的精益求精,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刻,形神兼备地传达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社会风貌和人物个性。“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讲述一百年前那段可悲可叹又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同样正处在一个世界大变局的新时代。新时代造就新青年,新青年创造新时代,新时代的“新青年”更应当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继承和发扬“觉醒年代”的爱国精神、求真精神、斗争精神和红船精神,以那些先觉者、先行者们为榜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上下求索,努力奋斗!(江飞)

诵读青春,做有为青年

近日,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做有为青年”成为剧评高频词,引发不少青年观众弹幕催更。剧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镜头厚重深沉,风云激荡,让人叹为观止!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风雨经历,沧桑有力,让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觉醒年代》是一部激荡思想的历史文化大剧,也是一部写给当代青年的优质党史教科书。

《觉醒年代》多线并叙,涉及历史人物近千人,需要展现的镜头交错纷杂。在镜头的交错中,呈现的是思想交锋与青年觉醒。青年毛泽东怀抱《新青年》在雨中奔跑,为国家奔走;青年周恩来一身白衣,在南开中学小礼堂里振臂疾呼,唱响《敬告青年》;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等人联名上书《我们的政治主张》,是时代的急先锋;鲁迅酝酿《狂人日记》的那场戏没有台词,“吃人”社会场景与新文化运动正反对照;李大钊、陈独秀带领青年学子在野长城上诵读《青春》,告诉人们“何为青春”……

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振臂疾呼,为国奔走的时代故事,深深感染着百年后的一代青年人。95后、00后对作品的高度认同,源于作品人物塑造上的真实感与同为青年人内在的血肉情感,不同代际的青年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共振得以呈现。《觉醒年代》采取宏大叙事与微观用情的交融手法,塑造了一群有思想深度且有情感温度的青年形象,不仅有革故鼎新、救国救民的时代情怀,更有热爱生活、重情重义的家长里短。剧集原型人物的思想觉醒均以鲜活的故事、饱满的情感展现出来,历史呈现与生活气息完美结合,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宏微交融,感染着、感召着新一代青年观众。一些90后观众剪辑出蔡元培、陈独秀雪中叙旧的短视频,引发“国家情势危如累卵,救国之士意气风发”的由衷赞叹与自觉认同。

做有为青年,当属时代永恒主题。正如一青年观众所言,“百年前毛泽东、周恩来诸多青年人物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壮士断腕、革故鼎新,找出路,谋未来,如光一般耀眼”。百年后,剧中真实的历史叙事、艺术化的视听冲击、鲜活的生活气息俘获了一代青年观众,引发了青年观众的情感共鸣。(李和佳)

年轻人热议的历史正剧

《觉醒年代》最大的成功,是把年轻人重新拉回到了浩然正气、磅礴大气的“历史正剧”前,让他们震撼、震惊,让他们警醒、觉醒!

《觉醒年代》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基本叙事线索,串联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同时也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热血青年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过程,将“中国往何处去”这一宏大的历史命题,融入了具体而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之中。但宏大命题,并非一定要采用宏大叙事,《觉醒年代》以一种更容易为年轻人和当代观众所接受的方式,从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中,打开一个小切口,将观众瞬间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而剧中的历史人物群像,也无不有神有骨,有血有肉,丰沛饱满,栩栩如生。除核心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有大量浓墨重彩的描写之外,毛泽东、蔡元培、鲁迅、胡适、辜鸿铭等人物的塑造,也都采用了经典人物、经典叙事的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传达他们的理念和精神。鲁迅出场时,就是以我们所熟悉的《药》为背景:一群人端着碗,哄抢人血馒头,围观的群众冷漠旁观。街角目睹这一荒诞场景的男人愤而离去。青年毛泽东的第一次出场,是在暴雨如注的大街上,穷人在卖孩子,军阀打马疾驶而过,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躺在泥水中……唯有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逆街行走,目光清澈而坚定。一组组镜头,一个个意象,直接将观众带入百年前水深火热的旧中国。

围绕着“中国往何处去”这一核心问题,剧中人物各有不同的政治理念,有分歧、有争论、有冲突;有保守、有激进、有偏狭,但他们都一样令人印象深刻。辜鸿铭是顽固的保皇党,却依然在《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里,告诉北大青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恃才傲物的黄侃视胡适为仇敌,讲课前先要骂上20分钟的胡适和白话文才能释怀;李大钊过年时请工人吃饺子;刘师培创办《国故》和《新青年》打擂台;蔡元培“程门立雪”等候陈独秀起床……凡此种种,是生活的细节,也是历史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个性,还原了历史氛围和历史语境。(潘小平)

一部有艺术新意的佳作

近期播出的红色电视剧《觉醒年代》是一部有新意的佳作。

首先,《觉醒年代》较以往影视作品中对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描写,更具深度、广度、精度,填补了革命历史时段作品的精品缺位,堪称宝贵。其次,影视作品,说到底还是如何塑造人物。《觉醒年代》第一次正面、全景式塑造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以及汪大燮、辜鸿铭、黄侃等民国知名知识分子、思想家,丰富了影视剧人物画廊。这一批人物中,有的可能没有威名赫赫的革命功绩,但是他们正直的人格,较真的学术品格,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再现。

在人物塑造方式上,本剧也有新意。《觉醒年代》采用了“聚焦”式的方法塑造人物,堪称典范。比如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贡献,电视剧作了详尽铺陈。胡适虽然与李大钊、陈独秀的思想观念渐行渐远,却真情对待新文化运动中的友人,维护陈独秀的安全。毛泽东、陈延年曾经热衷于无政府主义,但是他们顺应形势变化,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赤诚。这种时段聚焦式的人物塑造方法,汇聚了该时期各色人物,又避开了复杂的历史变迁,让更多人物走上前台,电视剧就有了概览全国放眼世界的宏大视野。看起来简单的“聚焦”,巧妙地把五四思想启蒙完整、全景地展现出来,优势明显。这种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也是艺术智慧的体现。

本剧还凸显了地域文化。陈独秀在北大红楼里闷闷独坐,不由自主地吟唱黄梅戏,新文化人士聚会时品尝安徽特色菜肴,安徽地名时不时地出现……而剧中的主要人物陈独秀、胡适、高一涵、汪孟邹、陈延年、陈乔年、江冬秀、高君曼,以及隐身军政府背后的实权人物段祺瑞,蹦跶在政府前台的警察总监吴炳湘,如此之多的安徽籍风云人物汇聚于一部作品,在重量级影视剧中所仅见。安徽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参与人数之众、人物类别之多、运作力度之大、社会涵盖面之广,开了安徽影视人物群体塑造的先河。剧中安徽人的集体亮相,不刻意不生硬,而是融入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之中,情节顺畅、人物可信。(童加勃)

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在风雨如晦、思想激荡的年代,中国人民为什么要接纳发源于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落地生根?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觉醒年代》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

社会主义是中国先进分子觉醒后的选择。陈独秀和李大钊是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先进分子,邓中夏等人在北京首先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毛泽东在读过《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后,确信了真理的力量,决定“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要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也与过去的思想决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社会主义是中国工人阶级觉醒后的选择。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具有先进性、革命性和开创性。《劳动界》《劳动音》等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刊物的创办,各种形式工人学校的创立,有力促进了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唤醒了工人的自觉意识。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觉醒后的选择。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觉醒后的选择。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人民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选择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走得远。(韦泽)

一堂震撼心灵的大思政“金课”

最近热播的一部苗红根正“网红”剧《觉醒年代》,做到了思想政治课的五个“完美统一”,精准解决了思想政治课“到课率”“抬头率”这一难题,实现了收视率爆表、豆瓣评分9.2的双丰收。

一是实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完美统一。《觉醒年代》以其历史的视角、宏大的叙事、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当时时代图景、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觉醒年代》以政治性为根,以学理性阐释政治性,实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同向而行、交汇融合、相互增强。二是实现了理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精品之所以“精”,主要因为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觉醒年代》每一景致、每一视角、每一情节都处理得恰到“火候”,又有自己独特的用意和深意。一些场景的精心安置,理论性的彰显,艺术性的表现,给人以深思与警醒。三是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完美统一。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在满足观众对知识需求的同时实现价值观的教育,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觉醒年代》既有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有价值观的渗入引领,是一堂凝心聚力的“大思政课”。四是实现了灌输性和启发性的完美统一。让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接受党的创新理论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而是要有创新方式的“软灌输”。《觉醒年代》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不是简单粗暴的灌输。其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借以艺术化的画面语言,充满烟火气的场景,让原本相对有历史距离感的许多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丰满起来,让历史与现实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五是实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完美统一。教育之道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就是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完美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觉醒年代》以其契合时代的表现手法,特色突出的故事化叙事方式等独到的匠心之法,吹来的一股“暖暖清风”,撼动着心灵。

总之,《觉醒年代》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高峰”之作,构建了一堂令人震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金课”。(余立)

    相关新闻
【榜样】扫黑除恶当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