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连接着历史、现实和未来。好家风犹如生命里的春风,把阳光和温暖带进我们的精神世界,日积月累,凝聚精华,孕育出人生的美丽和精彩——
好家风培植奋进力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16 07:37:36 责编: 徐文娟

家风就是树的根基

走进滁州市来安县家风馆,只见展馆中间,一棵以来安花红树为原型的大型灯柱傲然挺立,讲解员指着灯柱娓娓道来:“花红在我们来安有着革命的红色印记,更是好家风的代表,家风就是树的根基,树根强才能枝繁叶茂,家风正才能家道兴盛……”

“我们就地取材,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群众身边的家风故事,并将其融入家风馆建设中,通过弘扬优秀家风来引领社会风尚。”来安县妇联主席陆传梅介绍说,来安县家风馆于2020年3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分红色家风、千古好家风、传承好家教、成就好家庭等四个展示区,通过展板、电子书、微动漫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来安县厚重的家风文化。同时,该县还开办了网上家风馆,参观者可以通过网络观摩,全方位了解来安的家风文化。

展馆里,一条条经典的家风家训,一段段精彩的家风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模范事例,吸引着参观者驻足观看,其中,省级“最美家庭”厉从良家庭的家风故事,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今年67岁的厉从良是来安县施官镇大塘村人,他和妻子史开华都是勤劳善良的人。1978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降临到了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在给水稻脱粒的时候,厉从良的右手不慎缴入脱粒机。史开华回忆,当时夫妻俩上有父母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嗷嗷待哺,现实面前,两个年轻人很快擦干眼泪,挑起照顾一家人的重担。

“真的很感谢我老伴,自从我受伤以后,她就承包了地里所有的农活。”厉从良说,那时候,实行包干到户,十几亩田,插秧、割稻、种小麦,全靠妻子一个人。

“他虽然受了伤,但也没闲着,开小卖部可受了不少苦。”史开华说,厉从良受伤之后,为了挣钱养家,就用自家的房子,经营起了一家小卖部,因为失去了右手,每次去二十多里地以外的县城里进货,只能小心地用左手扶着自行车,拖着一二百斤的东西慢慢骑,上坡的时候实在踩不动,就下来慢慢推,“大冬天的,进一趟货回来,全身也汗湿得透透的。”

湿透的厉从良让妻子很是心疼,但厉从良却干劲十足:“从小,我父亲就告诉我只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慢慢干,总能过上好日子。”厉从良的父亲原来是村里的会计,在五十年代最困难的时候,哪怕把口粮省给妻儿,自己饿着肚子干活,也从来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靠着自己的双手,把八个孩子抚养成人。

父亲在厉从良心中种下的诚信踏实的种子伴随着他慢慢长大,开小卖部后,厉从良一直坚守着薄利多销、诚实守信的原则,30多年来,从未跟顾客起过一次矛盾纠纷,原先只有10平方米的小卖部,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近100平方米的小超市。虽然镇上的大超市开了一个又一个,网购也很方便,但当地村民还是喜欢去厉从良的小超市买东西,“买了几十年了,就图一个踏实,放心。”村里人说。

亲眼见证了父母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美好生活,厉从良的儿子们对生活的意义也有了自己的领悟。“父母从来不跟我们讲大道理,但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只要踏实肯干,就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厉从良的大儿子厉明俊说。长大之后,厉明俊留在村里,成为了村“两委”成员,负责村里退役士兵管理、环卫、纪检等方面的工作,他的两个弟弟先后参军,在部队里,因为表现优秀,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厉从良一家最让邻居们羡慕的就是12口人都住得不远,大家庭特别和睦,好家风慢慢地影响到了下一代人。在祖辈和父辈的影响下,厉从良的孙子厉承然从小就勤奋好学,201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看到父亲和叔叔们都在为疫情防控而忙碌,在即将毕业面临考研的关键时期,厉承然依然主动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白天,他穿上红马甲,戴上口罩,在疫情防控卡点排查进出人员,晚上回到家后,再打开台灯,继续复习。2021年,厉承然成功考上了宁波大学的研究生,成了当地家长们教育自己孩子的好榜样。

“这些群众身边的家风故事,丰富了我们馆内的资源,也让我们的宣传教育更有感染力。”陆传梅说,下一步,家风馆还会挖掘更多身边的好家风故事,在引导广大群众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建好小家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大家庭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 罗宝 本报通讯员 苗竹欣


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4月14日上午,淮北市相山区董庄社区居民董洪友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女,走进了社区里的家风家训馆。“尊老爱幼,宽容博爱”“和待乡邻,宽厚谦恭”。在姥爷的引导下,牙牙学语的小朋友一字一句读起来,学得十分认真。

董庄社区家风家训馆是淮北市首个社区家风馆,坐落在金地御景小区内。2020年底,家风家训经前期筹划、装修、布展后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这个家风家训馆包含“馆、亭、园”,即“家风家训馆”“家家福满亭”“家风家训文化园”三部分。

家风家训馆内,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格外引人注目。其间更设置了翰墨家风区,定期组织书法名家前来教学,既能让青少年学习书法,也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操;家家福满亭是社区居民活动、交流场所,定期开展宣讲、典型报告、互助帮扶活动等,让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从为小家到为社会、进而为祖国这个大家的发展奉献力量;家风家训文化园以“三字经”“二十四孝”“朱子家训”及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经典格言为主要内容,图文并茂、借古寓今,展示中国历史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和优秀家风家训的文化传承等内容。

“有了这个家风馆后,社区里又多了一处教育孩子的好地方!”说起这个家风家训馆,董洪友高兴不已。今年58岁的老董和老伴一起与女儿女婿共同生活。他们的家庭是小区里有名的模范之家,父母勤劳简朴,女儿女婿孝顺贴心,家庭幸福,日子美满。也正因此,老董在邻里中说话格外有分量,谁家有个婆媳矛盾,谁家因子女教育斗嘴闹事,都听得进他的劝导。

“家风家训是家庭智慧的积淀,立足社区培育新时代家风家训文化,更容易被群众认同和践行。”董庄社区主任刘锦秀介绍,家风家训馆建成后,日常不定期开展家风家教宣讲、“好家风陪我成长”书法写作、互助帮扶、“心灵驿站”调解等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广泛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育道德情操,将优秀家风文化传播到家家户户。

身边的感动和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近,在“家家福满亭”里开展的宣讲活动中,刘明妹的故事就让居民们赞赏不已。其女儿婚后每天需要大量精力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刘明妹心疼女儿既要工作又得照顾孩子,年至花甲的她毅然扛下了这项重任,买菜做饭、喝水喂药,甚至端屎端尿地照顾着亲家。今年初,亲家因病去世,女婿对这位不计脏累、无私奉献的妈妈更加感激和孝顺。

用爱心孝敬长辈,用热心和睦邻里,优秀的家风家教不仅温暖了一个个小家,更促进了社区“大家”的和谐安宁。近年来,无论是环境整治、沿街店面巡查,还是电动车登记、疫苗接种宣传,居民们都积极配合、主动参与社区各项工作。据了解,依托现有场馆,董庄社区还计划进一步拓展家风馆内涵,在一馆一亭一园中增设辖区内涌现出的见义勇为、孝老爱亲、敬业奉献、助人为乐等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人物事迹,以充分发挥优秀先锋模范的作用,调动全员共建美丽社区的积极性。(本报记者 丁贤飞 本报通讯员 韩惠


讲好家风故事 厚植家国情怀

“铁肩担道义,正气得伸张……精忠报国志,青史永流芳……”《郎溪岑氏宗谱》中的岑氏家训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后人。其中,民主革命者岑述彭“人寒志强”、矢志为民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岑述彭是郎溪岑氏第二十三代传人,少年时因父母相继去世而生计困顿,但求学益坚,曾刻砚“水寒冰坚,天寒梅香,剑寒锋利,人寒志强”以自励。1906年,岑述彭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岑述彭参加了保卫汉阳的战斗。1913年,岑述彭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候补议员。当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岑述彭专程赶到上海,向孙中山力陈革命之必要。孙中山随即派遣他往来于柏文蔚与李烈钧之间,策划“二次革命”。1916年,袁世凯的洪宪帝国覆灭,国会重开,岑述彭赴京参加国会并与吕荫南等组织国政商榷会。翌年,去广州参加国会非常委员会,拥护北伐,并协助孙中山起草《建国方略》。1922年,黎元洪复任民国大总统,重开旧国会,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聘岑述彭为政府顾问。岑述彭一生追随和拥护孙中山先生,历经坎坷却坚定不移地进行民主革命,为实现三民主义目标而奋斗。1923年,郎溪选民赠岑述彭“国士无双”匾额。

“是故俗贵俭朴,贵浑厚,贵退让,贵奉公守法……”这是摘自《泾川吴氏宗谱》的泾县吴氏家训。生活在泾县的茂林吴氏于北宋初年迁居此地,随后分枝散叶、人文兴盛。据清吴氏谱记载,吴氏共出过进士19人,举人119人,岁贡生难以计数,有“泾川邹鲁”之誉。

新中国财政部部长吴波于1906年出生于茂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在家乡读书,青年时代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20世纪40年代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秘书主任,新中国筹建财政部后,历任副部长、部长。

吴波一生俭朴,公私分明,从不允许家人打着自己的旗号牟取私利和好处。吴波生前留下两份遗嘱,其一为:“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因此,我决定不购买财政部分配给我的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4号楼1101、1103两单元住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过世后,这两单元住房立即归还财政部。我的子女他们均已由自己所属的工作单位购得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继续占用或承租这两单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义向财政部谋取任何利益。”过了三年,吴波还是不放心,又写了第二份“遗嘱”,这回是直接写给时任财政部部长项怀诚的:“……我的后事请按我的遗嘱办理,一切从简。我在遗嘱中要求我的子女不要向财政部伸手,也请部里不要因为我再给他们任何照顾……”吴波的子女们对父亲的决定极为尊重,在其过世后上交了住房,完成了他的遗愿。

“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今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吴波同志的自题诗,正是灵秀的皖南大地上这些精神巨人们言传身教、家风泽世的写照。(本报记者 罗鑫


家风传承重在言传身教

家风、民风与国风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家庭能否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关键在于传承家风家训。从《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到《曾国藩戒子书》的“养心之难,又在慎独”,家风家训中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又有彰显家庭本色的鲜明个性。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教育的外在环境、内在理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传承家风家训、引导孩子成长,仍然是每个家庭的必答题。

有“好家长”才有“好子女”。新时代,家风传承最重要的部分仍然是言传身教,共同成长。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无不说明父母的价值观与言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无论修身养德、勤俭持家,还是爱国爱家、堪当重任,都需要家长当好榜样、以身作则,带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对孩子多一些心灵陪伴和精神鼓励,会比空洞的说教具有更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家长在与孩子平等相待、彼此关爱的过程中,也可以深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共同构建家规、家训、家风等家庭文化规范,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父母孩子共同成长,家风传承动力更足。优秀家风承载的风貌气节,通过上行下效融入后人血脉,成为一个家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当“小家”历久弥新的家风家规成为普遍共识,就会助力风清气正的“大家”风尚,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韩小乔)

    相关新闻
军民并肩战斗 解放安徽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