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代表委员面对面】办好“大事”“要事” 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1-16 08:29:42 责编: 刘东伟
0
郑重声明:1、凡安徽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安徽新闻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安徽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1月15日下午,省两会新闻中心举行媒体见面会,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卢仕仁及4位两会代表、委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接受省内外媒体集中采访,总结“三农”发展成就,展望全面小康社会美好未来。
1月15日,2019省两会媒体见面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卢仕仁及4位代表、委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接受媒体集中采访。 本报记者 李博 杨竹 范柏文 摄

1月15日下午,省两会新闻中心举行媒体见面会,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卢仕仁及4位两会代表、委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接受省内外媒体集中采访,总结“三农”发展成就,展望全面小康社会美好未来。

去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作为农业大省,安徽“三农”成绩单备受关注。卢仕仁用“稳”“进”“好”三个字予以总结。

“稳”体现为粮食生产稳、农民收入稳,“进”主要是农村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好”表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变得更好、农村人居环境变得更好。卢仕仁一一道来:去年,全省粮食总产801.5亿斤,居全国第四位;农民收入增幅达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5856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3752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建立优质专用粮基地1455万亩,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114个。截至2018年底,全省完成改厕149.3万户,90%乡镇垃圾“收储运清”实现市场化运营,已建和在建中心村5300多个。

“实打实的数据表明,我省乡村振兴已迈出坚实步伐,实现良好开局,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卢仕仁说。

在谈到今明两年重点工作时,卢仕仁表示,“总体来说,主要抓实两件急事、抓紧三件大事、抓牢四件要事。”他介绍,两件急事即“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和非洲猪瘟防控;三件大事是粮食生产、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四件要事包括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乡村治理、深化农村改革。“对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已经梳理出38项具体重点工作,将逐项落实。”卢仕仁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是短腿、农村是短板,我们将紧紧把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卢仕仁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手记·

让“拐点”成增收新起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会上的一则消息令人振奋:去年,我省农民收入增长9.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农民收入绝对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收入差距由逐年拉大到缩小,这是近五年的首次。

“拐点”并不令人意外。近几年我省农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更是加速上行。增速起步快、趋势稳,位次稳步上移,一季度增长9.8%,居全国第6位;上半年增长9.6%,居全国第5位;前三季度增长9.6%,居全国第4位。“拐点”的出现,无疑是我省苦干实干,扎扎实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结果。

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增收的步子必须更快些。成绩来之不易,但也应看到,同全国比我省农民收入仍有不小差距,赶上全国水平还要奋起直追。让“拐点”成为加快农民增收的新起点,必须强化巩固优势,同时尽快拉长“短板”。

从农民收入构成四部分看,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我省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继续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挖掘经营性收入,把优势项目做得更优。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短板”,与全国差距较大。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和就近转移就业,加快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多措并举充分释放蓝海的增收潜力。

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亚飞(刘炜鑫 摄)

省人大代表高亚飞:让发展要素在城乡间充分流动

2006年,高校教师高亚飞辞职养猪,轰动一时。如今他已是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利辛县新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多年在农村摸爬滚打,高亚飞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独到的见解。“增强农业农村活力,关键要消除各种障碍,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间流动。”高亚飞表示。

乡村发展需要资金和人才。高亚飞呼吁,要加快改革步伐,消除社会资本进入“三农”的体制障碍,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引入各方面资本。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培养职业农民和各类乡村能人,让他们带着乡亲们发展生产、闯荡市场。

“要优化农业农村扶持、扶助机制,放大效果。”高亚飞认为,通过多年持续稳定的投入,农业发展动力大大增强。但也存在“撒胡椒面”问题,由于扶农惠农主体分散,项目点多面广,没办法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影响效果。建议综合统筹使用,精准投放。

安徽省政协十二届委员、安徽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喻荣虎(刘炜鑫 摄)

省政协委员喻荣虎:让每一个乡村都独特而美丽

身为律师的喻荣虎委员,对乡村有着不一般的痴迷,说起乡村旅游侃侃而谈,富有激情。

“咱们的乡村不能都是一个面孔。在规划上要杜绝简单的盲从和效仿。”喻荣虎说,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就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基础上,高标准编制规划。要注重特色要素的挖掘、包装和推广,“我省很多地方乡土民俗和建筑保存完好,要依托这些资源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村镇。”

如何提高特色品质?喻荣虎呼吁,虚心向浙江等先进地区学习,转变观念,大胆改革,招商引资,美化环境,改变陋习,形成气候。要完善基础设施,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网络,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最后,喻荣虎用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描绘理想中的美丽家园,他认为“这样诗情画意的乡村,一定能留得住人”。

安徽省政协十二届委员、芜湖市无为县委副书记、县委党校副校长 匡健(刘炜鑫 摄)

省政协委员匡健:乡村振兴要围绕“人”做足文章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无为县委副书记、省政协委员匡健谈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系,滔滔不绝。他认为,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广而不美,农民多而不富,是当下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背后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支撑性和保障性要素,就是“人”。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有群众参与,有人才引领,落脚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围绕“人”这一关键因素发力?匡健认为,首先要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到人居美。其次要实现人气旺。乡村是否振兴,有没有人气是一个风向标。乡村的人气,必须靠产业发展来集聚。再次要聚焦农村人才的内育外引,达到人才聚。农村的发展最紧缺的是经营管理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在农业科技人才方面,应该打造洋专家、土专家相结合的梯形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代表、肥东县马湖乡小陶社区党总支书记 陈长贵(刘炜鑫 摄)

省人大代表陈长贵:让农村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朴实的外表、朴实的语言,肥东县马湖乡小陶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长贵三句话不离农业、农村。他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小陶村作为全县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村,更加激励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如何营造基层干群干事创业的氛围?“用好三个队伍和三种资源。”陈长贵有自己的心得:抓好党建促发展,提振“两委”干部的“榜样”队伍;塑造党员的“模范”队伍;发挥村民组长的“骨干”队伍;用好本村在外创业成功的能人等资源和在村德高望重的贤士资源。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这个“铁抓手”,如何兴产业旺经济?陈长贵认为,发展产业要坚持生态优先,利用“三变”政策发展生态林业,利用物种多样性发展绿色生态景观林。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店小二”,服务好企业和本村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村成为一片发展的热土。

大力“补短板” 持续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