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热点热评:尊老敬老重在日常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18-10-16 09:53:17 责编: 武静
0
郑重声明:1、凡安徽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安徽新闻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安徽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老人作为相对困难群体,需要从家庭到社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包容和尊敬。今天,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把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使尊老爱老的意愿更加社会化,更加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尊老敬老,应努力营造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

重阳节,是中华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源于九是数字中最大数,“九九”谐音“久久”,寓意长长久久、天长地久,因而被赋予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含义。我国自1989年起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好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古语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在赡养孝敬自己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老人。今天,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把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使尊老爱老的意愿更加社会化,更加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但是,近年来围绕老人的负面新闻时有发生。一方面,有的子女不孝敬老人,有的人在公共场所不善待老人;另一方面,有的老人跌倒后扶起被讹,公交车不让座恶语相向等,让尊老敬老问题成为热点话题。

老人是家中宝,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老人们曾经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才智,理当受到人们的尊敬、社会的关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老人安享晚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美好生活向往也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

尊老敬老,应着力建设尊老敬老的良好家风。“百善孝为先”,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庭都应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尊老敬老首先应融入家风建设,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在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中传承尊老敬老观念,让未成年人从小就养成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好品德,把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心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人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对敬老爱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老人物质层面的需求,也要满足他们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情感上多关怀多陪伴,不让老人孤独寂寞,让老人老有所乐。

尊老敬老,应努力营造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对待困难群体的态度、对待老人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尊老敬老关乎人人、重在日常。老人作为相对困难群体,需要从家庭到社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包容和尊敬。换位思考,无论什么人,都会慢慢变老,工作和生活中都应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对老人多些理解、少些苛责,多些正能量、少些负能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孝敬自家老人、尊重其他老人。老人办事慢时,不抱怨;老人行动不便时,主动扶助;老人遇到困难时,自觉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将尊老敬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家庭和公共场所中,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尊老敬老,应加快完善并落实好法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因此,针对老人社会养老难、医疗看病难等突出问题,一方面加快修改完善养老法规,另一方面落实好现有养老法规,以刚性法规积极推进社会养老事业发展,保障老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发挥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志愿服务老人的积极性,尊老孝老、敬老爱老,让老人生活更安心、更舒心。(项洋)

安徽日报《思想周刊》10月16日05版

打击转载侵权平台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