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第一医院妇产医生遭产妇家属殴打一事,在时隔20多天,经过微信朋友圈的充分曝光,最终形成网络舆情之后,终于迎来了北京警方的通报:产妇丈夫郑某宇被刑事拘留,一起参与殴打的郑某蕊则因为得到医生的谅解,并考虑到其在校大学生的身份被取保候审。接下来,就是警方按照程序依法处理的事了。
事情虽然得到了依法处理,但是人们(尤其是医务人员这个群体)对于这起伤医事件的思考和讨论并没有结束。回顾这起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样的“伤医事件”,从突然发生到网络发酵,再到最终得到依法处理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三个关键词:医生被打、微信刷屏、警方介入。
医生在工作时被殴打乃至被杀害的新闻,已不是个案。与其他伤医事件稍有不同的是,其他的伤医事件都会在很短的时间、被相关部门很快的处置掉,而北大第一医院这起伤医事件却是在时隔20多天才被相关各方“高度重视”之后,得到依法处理的。
一起有视频证据,有旁观目击证人,案情并不复杂的案件,竟然在20多天以后才有结果。人们不禁要问:这个过程为什么会这么长,到底有没有人在此过程中当和事佬和稀泥呢?还有就是,全国的医务人员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不久之前,同样发生在北京一家大型医院的“医患互殴”事件,当事医生最终被警方以“互殴”为名行政拘留10天。有了在医院内“互殴”的先例,人们不免也会担心,这起伤医事件的当事医生是否也会背上“互殴”的罪名呢。因此,在等待相关部门处理结果的过程中,无论是当事的医生,还是他的同事,再或者是全国的医务工作者,包括围观这个事件的众多“吃瓜群众”,都会产生这种质疑。这种情况下,等不急的人就会在网络上追问真相,于是,网络舆情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好在,北京警方的通报已经完全解脱了北大第一医院妇产科医生“互殴”的嫌疑,当事医生在突然被殴打时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肢体冲突,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而法律是保护公民正当防卫行为的。就像此前发生在江苏昆山的“砍人事件”中的于海明一样,遭受不法侵害时的奋力还击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而最高人法院之后关于“保护公民正当防卫”的司法解释,更是为如于海明一样的普通人在遭受不法侵害过程中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壮了胆,这就是法治的力量,也是正义的胜利。
从于海明到北大第一院妇产科医生赫英东,人们看到法治社会所释放出的红利:法律会保护任何一个人的正当权益,当然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试图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治社会没有一个被“白打”的人!(朱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