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向您说句心里话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05 16:13:55 责编: 徐文娟
2016年4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汪能保家中翻阅扶贫手册。(本报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徐国康 摄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三周年。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三年来,近7000万江淮儿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脱贫攻坚连战连捷,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沿着总书记当年视察安徽的足迹,深入农村、企业、高校等一线采访,展现基层干部群众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的骄人业绩,聆听他们最想对总书记说的心里话。(本报编辑部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勉励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3年来,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实干争先,勠力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全省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创新领跑势头更加强劲,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以量子通信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源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大力弘扬小岗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全面总结和复制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果,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必须奋力打好三大攻坚战,针对突出问题,加固底板、增强薄板、拉长短板,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聚焦重点领域,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全面增强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风险防范能力,努力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聚焦重点区域,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作为首位重点,把沿淮行蓄洪区作为“坚中之坚”,以产业扶贫作为根本途径,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要聚焦重点流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长江、淮河、巢湖等流域为重点,着力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巢湖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点战役,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用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必须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坚决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上求实效,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推动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在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上求实效,加快形成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培育更多优质企业。要在提升产业链水平上求实效,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靠技术创新、配套能力、规模效应塑造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竞争优势,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要在畅通经济循环上求实效,着力打通阻碍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的体制机制“中梗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大胆创新、锐意突破、务求实效,努力促进形成消费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关键一招,从根本上激发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要用好改革这个乡村振兴的法宝,进一步密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持续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出台更多真招实招硬招,持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市场化改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开放新突破带动社会生产力大跃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列改革题目、定改革举措,都要紧密对接群众需求,悉心听取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根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中央要求与安徽实际结合起来,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安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自觉对标对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要坚持“三严三实”,持续强化作风建设,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在深入调研中破解发展难题。要有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在经济建设主战场、脱贫攻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发现、培养和使用干部,让真正干事的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实干作风,砥砺拼搏精神,在接续奋斗中创造更加美好前景、拥抱更加美好生活。






岳西县香炉村村民曹云节——

“我家脱贫啦”

■ 本报记者 胡劲松 本报通讯员 徐进群

3月3日上午,岳西县姚河乡的香炉村烟雨蒙蒙。村民曹云节和丈夫正在茶园施肥和开沟防渍,为春茶采摘做最后的准备。

“现在我家有6亩茶园,只要肯卖力,管一年的生活足够了。”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曹云节近几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家里茶园从最初的1亩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曹云节拉着记者一件件地说着这几年的开心事:建档立卡的当年,在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一家人离开了破旧的危房;两个孩子享受雨露计划、贫困生补助、助学贷款等政策扶持,家里只需给孩子补贴一些生活费;在“351”、大病救助等健康扶贫政策支持下,她和婆婆近两万元的医药开支,自付部分不到3000元;扶贫项目光伏电站、带资入股每年给她家带来4000元稳定收入。加上茶业收入、丈夫打零工,现在全家一年收入超过4万元。

“姚河乡地处大别山腹地。以前,大山犹如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群众辛苦干一年,就挣个油盐钱。”姚河乡党委委员朱读凯说,近年来,该乡持续打出脱贫组合拳: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危房改造,改进人居环境,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春有茶、夏有菜、秋有果’,群众每个季节都有收入,乡村脱贫换新颜。”

在姚河乡沈桥村,白墙红瓦的别墅和绿树鲜花的院落在早春的雾霭中格外动人,村内村外随处可见拍照、参观的游客。“以前出村就一条泥土路,晴天灰尘满天,雨天污水横流。现在我们村里组组通水泥路,小车能开到家门口。”沈桥村第一书记王钰豪说。

干群齐心拔穷根。如今,姚河乡6个贫困村122个村民组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产业上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全乡被列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贫困群众搬进了安全住房。

·链接·

2018年,我省以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为重点,加大对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重点区域支持力度。其中,全面落实“351”“180”健康脱贫政策,贫困人口综合医保实际补偿比90.48%。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我们要打造世界级的人工智能”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考察了我省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总书记听说我们的智能语音技术发展成果后非常高兴,鼓励我们把语音产业做大做强。”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3年来,公司在智能语音源头技术上持续创新,运用人工智能在智慧医疗、智慧法庭、转写和翻译等领域均取得可喜的进展。

“人工智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全球竞争力,影响到未来10年到20年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机遇,也是挑战。”刘庆峰表示,在产业发展中,企业紧抓源头创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刘庆峰告诉记者,2018年,科大讯飞摘得12项世界冠军。在医疗领域,讯飞“智医助理”机器人具备全科医生能力,目前能够辅助医生看近1000种疾病。

“今年是人工智能的黄金收获期,人工智能会出现规模化应用落地。”刘庆峰说,科大讯飞居于中国声谷“一核两区多园”发展规划中“一核”的中心地位,在技术界和产业界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企业今年将在核心技术继续领先、用户规模大幅增长、收入毛利快速增加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均效益的提升,同时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中国声谷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及智能语音产业集群。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智能语音产业做大做强。”刘庆峰表示,在人工智能的战略窗口期,科大讯飞将加快产品落地应用,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脚踏实地发展,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

·链接·

以科大讯飞为核心的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430家,实现产值650亿元,在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了130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杜江峰——

“我们又攻下了一些核心技术”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视察,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和赞赏,勉励大家要把科学精神传承下去,为祖国的科技创新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总书记的到来,极大鼓舞了实验室全体师生的干劲。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喜人进展。”杜江峰院士说。

3年来,杜江峰院士率领实验室研究人员,凝练出“出国际一流成果、育国际一流人才、建国际一流科学研究平台、促国际一流民族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发展目标,在量子科技前沿领域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原创性地提出基于量子技术搜寻超越标准模型新粒子的新方法,并在实验上加以实现,这一方向成为实验室新的科研创新成果增长点。

“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价值,最终要离开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杜江峰院士说。3年来,该实验室响应总书记关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讲话精神,在科学仪器研制方面加快产业化进程,研制完成原创型的单分子磁共振谱仪和国际首台多波段脉冲单自旋磁共振谱仪;实现长时间、高稳定度和高同步精度的脉冲序列发生技术,制备出国际同技术领域最高功能密度的集成化操控读出一体化设备,发布我国首台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并已实现销售。

“总书记视察实验室的场景记忆犹新,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杜江峰院士表示,实验室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科学仪器转化方面均对标国际一流,砥砺奋进,为科技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链接·

2018年,中国科大实现全球首次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1亿度,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获批建设,“魂芯二号A”芯片等一批科技成果世界瞩目。13个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




全国政协委员、艾可蓝董事长刘屹——

“能与国际先进公司‘扳手腕’了”

■ 本报记者 吴量亮

净化发动机尾气是世界性难题。2009年,“海归”博士刘屹携团队归国,立志在柴油机和汽油机尾气后处理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上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创立了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技术积累和创新,我们现在完全可以与国际最先进的发动机尾气污染治理公司扳手腕!”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艾可蓝董事长刘屹告诉记者,从一开始的“跟跑”到现在的“领跑”,公司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而三年前一次特殊的“座谈”,成为他人生中和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我不仅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获得了宝贵的发言机会。”回首三年前的往事,刘屹依然激动不已。“总书记当时强调,‘广大知识分子、广大劳动群众、广大青年要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这也成为三年来激励我和公司全体人员不断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动力源。”

据介绍,艾可蓝开发了选择性催化原器(SCR)和颗粒物捕集器(DPF),成功攻克了汽车尾气排放治理的难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在部分关键点上还有反超。企业不但与国内龙头企业们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日本的汽车行业巨头也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党中央对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度重视,让我们对环保产业前景充满信心。”刘屹说,目前,艾可蓝的空气净化研发技术已拓展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工业废气治理等相关领域,企业已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正快速成长为国内汽车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并加速从单一的发动机尾气治理企业向大气环保综合治理企业转型。

·链接·

2018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50%,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1.4个百分点,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濉溪县刘桥镇周口村创业者谷化利——

“乡亲们能在家门口就业了”

■ 本报记者 丁贤飞 本报通讯员 王陈陈

“接下来就要忙着种植红薯!”眼下正是春耕农忙时节,日前记者来到濉溪县刘桥镇周口村采访时,46岁的谷化利正带领10多名村民有条不紊地修剪树枝。

土生土长在周口村的谷化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拼,目前在苏州经营着一家五金厂。谷化利时刻关注着家乡变化,“回家”的念头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在了解到近些年家乡政府大力支持返乡创业后,2016年,他决定回老家搞园林绿化及农产品种植。当年年底,他承包了近200亩土地,种上白蜡、红枫、国槐等,并套种了小麦、红薯以及中药材辣根等作物。

“我第一次创业在昆山,当时手中的积蓄离购买机器设备的数额相差甚远。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东拼西凑几十万元开工了。”谷化利说,从那时起,何时能为家乡做一些事情的想法就在他心中扎根。“现在的承包地里,最多时需雇用七八十名本村及周边村民来帮忙,有效缓解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我在这里干了有1年多了,每月都能拿到工资,非常开心。”村民罗琴年过半百,不愿意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家门口的这个苗木基地,让她家中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

濉溪县地处淮北平原,过去大多数农村青年都靠外出打工为生。近年来,在创业创新政策支持下,不少在外地打工的青年开始返乡创业,给稳定扩大就业铺就了一条新路。目前,这个县涌现出各行各业的创业“小老板”4万余人,带动了将近20万人就业。

“今后,我希望通过流转土地,依托合作社、农场等方式,利用现有资源踏实地走出一条绿色园林产业的新路径,让更多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谷化利说。

·链接·

2018年,我省农民工总量1952.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29.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410万人,增加177.3万人。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平——

“我们村大变样了”

■ 本报记者 夏海军

三月,雨后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清香,这是春天的味道。这个昔日贫穷偏远的小山村,蜿蜒的泥巴路如今变成了一条条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一排排小洋楼,粉墙黛瓦,浑如一幅水墨画。脱贫户陈泽申、陈泽平等人,如今就生活在这画里。

在陈泽平家,楼上楼下干净整洁,客厅里装了空调,卧室铺上了木地板。“一间卧室作民宿,一到假期这间房子就会被预定。现在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这要感谢总书记对我们的关怀。”陈泽平说,“我去年不仅在村子附近做架子工,也养了头黑毛猪,地里种上天麻、茯苓、黄精,还到周边的山上采摘野生猕猴桃、山核桃。咱可向总书记拍过胸脯的,脱贫不能全靠国家,也要自己努力。”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考察,到陈泽平家详细察看住房和陈设,了解贫困原因、贫困程度,通过扶贫手册看脱贫措施定了哪些、落实怎么样;在陈泽申家的小院与村民促膝长谈,关切地问起陈泽申的全年收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让大湾村村民备受鼓舞。

原本只闷头养羊的陈泽申,如今又找了份工作。“县里在村茶厂搞培训,我主动报名参加。年老了还能学一门手艺,扳片、炒生锅、拉老火,我现在都会,在茶厂炒茶每小时15块钱呢。”

“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这是总书记2016年在大湾村考察时,驻村干部余静当面作出的郑重承诺。近3年来,余静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自己的承诺,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她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光伏扶贫、健康脱贫等一系列帮扶“组合拳”,大湾村2016年脱贫18户63人;2017年脱贫31户105人;2018年有望脱贫86户200人,实现整村出列。

·链接·

2018年,我省全面完成“18个贫困县摘帽、7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7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减贫计划,实现了72.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725个贫困村按标准出列。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

“我们家分红了”

■ 本报记者 史力

3月3日,凤阳县小岗村,天空阴沉。严金昌一大早就忙碌起来,清点菜品后又拿起抹布,把本就干净锃亮的餐桌挨个擦了一遍。正值周末,游客多起来,他经营的“金昌食府”也早早就有四五桌客人预定了午饭。

“总书记说‘农家乐、乐农家’,就是在这里。”站在院子里,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老人家语调一下高了很多。“这一天永生难忘!”他说,总书记很亲切,详细询问他经营收入情况,临行前还特别祝福农家乐越办越好。

两年多来,“金昌食府”越发红火。“总书记来的那年营业额差不多七八万元,去年20多万元,翻一番还多。”严金昌笑着说,“小家庭日子红火,除了自己奋斗,还离不开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

2017年,小岗村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村民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股东。2018年小岗村首次分红,4288位村民每人领到350元。今年1月28日,小岗村再次分红,每位村民分红520元,分红金额较上年增加近五成。“我一大家子20多口人,一共领到了1万多元分红款。”严金昌表示,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强大,好日子还在后头!

“今年分红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告诉记者,去年小岗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020万元。

严金昌收藏着一份手写记录,是他当时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会上记录的总书记讲话。“总书记说,改革要根据农民意愿,不管怎么干,有四个不能,第一个就是集体经济不能搞垮。总书记的话说到我们农民心里去了。”严金昌认为,这几年小岗村就是按照总书记要求干的,村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实,农民分红越来越多。

李锦柱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惠及更多村民。

·链接·

截至2018年底,全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变”改革的村分别达5856个和3752个,分别占全省的35.6%和22.8%,累计分红1.2亿元。

位于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 本报记者 潘成 摄




蚌埠港负责人李树森——

“内陆港加入国际港‘朋友圈’”

■ 本报记者 范克龙

3月的蚌埠港碧波荡漾,船舶繁忙。借助我省港口改革的东风,这个昔日内陆散货码头正向江海联运的综合性大港转型,年货物吞吐量也由曾经不足30万吨跃升到190万吨,成为千里淮河第一港。

“以前淮河两岸小码头散乱,仅我们港口旁边就有上百家小码头。各码头之间恶性竞争,甚至把装卸费压低到几毛钱一吨。”提起码头整治前的乱象,蚌埠港负责人李树森不停地摇头。

随着我省加快港口治理,这种局面很快得以扭转。2017年以来,我省开展了无证经营码头专项整治行动,共确认非法码头990座,目前已完成整治932座。经过整治,如今蚌埠淮河沿岸水清岸绿,黄金水道再现繁荣。

据李树森介绍,整顿不仅带来环境的变化,更带来了市场秩序的有序规范。“去年蚌埠港吞吐量大幅增加,从原来的最高110万吨增加到190万吨,装卸费价格也恢复到市场正常水平,港口顺利实现扭亏为盈。”

据了解,我省水运条件优越,然而长期以来,港口资源长期“小散弱”,制约我省港口企业做大做强。

2018年12月6日,省港航集团公司正式揭牌,拉开我省港口资源整合大幕。“过去各个港口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整合后,各港口抱团发展,实现统一经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话语权。”省港航集团二级港口运营公司董事长魏士彬介绍,下一步将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步伐,加快推进江海联运工作,进一步畅通开放大通道,促进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

“通过江海联运,内陆的蚌埠港加入到‘国际港’朋友圈,货物可以直接从这里发到上海和连云港装船出海,真正实现出海口就在‘家门口’。”李树森说。

·链接·

2018年,我省共完成港口航道建设投资20.66亿元,改善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153公里。划转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76亿元,完成港口吞吐量429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6.5万标箱,船闸过闸量2.17亿吨、通航保证率100%。




马鞍山市姥桥镇姥长村村民杨尚玉、杨尚发兄弟——

“我们有事就找村民‘大管家’”

■ 本报记者 殷骁

前段日子,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姥长村村民杨尚玉、杨尚发兄弟为建房子的事情很伤脑筋。他们想把家里的老房子拆掉再新盖一座两层的小楼,但老宅在公交线中心线15米范围内,加之家里人口少,不符合建房审批条件。

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今年春节过后,在姥长村第三网格会议上,党员及群众代表把这件事反映给村里的村民“大管家”,得到了村党总支的高度重视。没过几天,郑蒲港新区相关负责人就带队前来了解情况,商议解决方案。“干部们现场办公,促进问题解决,‘大管家’有大作用。我们有事就找村民‘大管家’。”杨氏兄弟说。

如今,在马鞍山市乡村社区,有事找“村民(社区)大管家”,已蔚然成风。“这项举措最早就在姥桥镇实施的。”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党委书记郑李龙告诉记者,村民“大管家”是个以网格为基本单元、党小组为基本单位、党员为骨干力量,零距离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综合性平台。“通过24小时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网格党员走访收集等多个渠道汇集群众诉求、政务服务信息,将诉求分类管理,派送各个基层网格员或协调相关部门联动处置,高效精准服务群众。”

在加强作风建设过程中,姥桥镇又结合村民“大管家”开展了“三下三进”工作,即镇班子成员进村(社区)接访,每周定期接待群众;分工、帮扶干部进网格,每月定期走访群众;村“两委”干部进户走访,每天随时服务群众。“镇村干部通过查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发现问题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群众疑难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组、急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郑李龙说。

“镇村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能够进一步转变镇村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是基层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的。”郑李龙表示,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今后将进一步细化举措、做好各项工作、更加贴近群众。

·链接·

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近年来,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五个纯粹”,推动管党治党走向严实硬,为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

“带着大伙干,过上更好的日子”

■ 本报记者 朱胜利

“去年脱了贫,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村民王玉松高兴地说。春节后,他趁着农闲在本镇一个建筑工地上打起了小工,一天有100多元钱的收入。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王玉松告诉记者,妻子过世,自己患病,上有70多岁的老父亲要赡养、下有孩子需照顾,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他家的情况,村党委负责人看在眼里、记挂在心头,多次上门探望,鼓励他要依靠党的扶贫政策,好好干事,争取早日摘掉“穷帽子”。

2016年,村里帮助他申请了4万元扶贫贷款,又帮他报了一个免费的泥鳅养殖技术培训班。有钱、有技术,王玉松鼓足干劲,当年就养殖了十多亩地的泥鳅,第二年就盈利,第三年纯利润近3万元,2018年成功“摘帽”。

谈及养殖泥鳅,王玉松感慨颇多。刚开始,他对养殖泥鳅并不看好,“什么都不懂,一个不小心就要赔钱”。村党委干部牵头,请有关农技人员到村里来,面对面给他讲泥鳅市场行情,现场指导养殖技术。“众多党员干部一直关注、帮助我,常常主动询问我养殖情况,积极帮我解决难题,是村党委给我铺好的脱贫路。”

“党员干部好作风,让群众更有获得感。”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说,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最大的政治是服务群众、改善民生。该村党委始终抓党建促发展,让党员看到实效、让群众得到实惠,特别是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的红利。“我们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做到‘一抓双促’,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着大伙干,让每位乡亲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链接·

2018年,我省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超过10万个基层党组织达标。




休宁县新安源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国强——

“脱贫致富,我们有了‘摇钱树’”

■ 本报记者 吴江海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正是茶园开采前追肥的时节。在新安江源头的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许多村民纷纷趁雨歇间隙,忙着在茶园里施肥。

“前些天,新安源茶叶合作社送来了有机肥,免费给每位村民发3袋,我家人多分到了48袋。”村民张龙山说,全村600多人领到了近80吨有机肥,节省了10万多元成本。

给村民送来有机肥的是新安源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国强。方国强是土生土长的右龙人,早年与村民一样靠砍树种茶为生。1998年,方国强看到山里茶叶卖不起价,便开始创办新安源有机茶开发公司,引导村民走保护生态、发展有机茶的路子。

“当时,大山里的不少茶农还是灭虫靠农药、丰产靠化肥,大量的农药、化肥残留,不仅影响茶叶质量安全,也成为新安江主要污染源之一。”方国强说,刚开始,由于有机农药价格较高,有机肥的肥效比较慢,茶叶产量比较低,许多茶农对发展有机茶犹豫不决。

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方国强的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两毛钱的价格收购新鲜茶叶,贴本让利保障茶农利益。2004年,方国强领头创办了新安源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连年来为加入合作社的茶农发放有机茶返利“生态红包”,仅此一项累计达1000多万元。

2012年,首开全国先河的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启动,让方国强发展有机茶的信心更足了。2014年起,他先后在新安江源头产茶区建立16个服务中心,免费提供有机茶种植技术,为茶农配送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引导茶农开展堆肥制作试点,变废为宝,降低种茶成本。

“保护这一方好山好水,不仅让新安江源头天更蓝、水更清,也让深山里的有机茶香飘四方,不仅成了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方国强说,新安江源头发展有机茶20年来,茶园累计减少化肥、农残排放4000多吨,亩均效益由最初的5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5000多元,让当地2万多茶农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链接·

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两轮六年试点探索出“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如今,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由试点转向常态化。


    相关新闻
一张图,政府工作报告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