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安徽
安徽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8-11-01 10:38:09 责编: 徐文娟

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批复以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分工》,将示范区建设的79项任务分解到示范区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根据省政府制定的示范区建设任务分工,省发改委积极推进牵头事项的落实。

四年主要工作举措

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省级推进机制。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省级层面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进皖南示范区建设。建立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示范区七市轮值召开示范区发展联系会议。目前,示范区已召开三次联席会议。建立示范区工作联系制度。示范区各市、省直各单位成立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确立部门、专人负责。建立联络员机制,及时通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重大事项、困难问题,形成上下联通、左右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明确示范区发展任务。突出示范引领。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努力做到“6个示范”:即在创新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国际化、推进区域合作、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做好示范。明确重点任务。围绕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这个核心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加快打造一批融入国际大循环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构建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新兴业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

三是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开展相关规划编制。编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规划、旅游宣传营销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物保护规划和路网通达规划等专项规划。出台配套文件。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域旅游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5个1行动计划》等配套文件。推动政策落实。协助黄山机场设立境外旅客离境退税机构,助推黄山机场外国人落地免签获得国家批准,助推设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四是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大力培育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推动中国宣纸股份公司、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公司、安庆帝雅艺术品公司、绩溪胡开文墨业公司、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公司等列入省级重点扶持文化改革发展示范企业。推动文化旅游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进黄山旅游集团、九华山旅游集团等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品牌扩张。推动宣城宣纸文化产业园、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黄山徽文化艺术长廊等列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给予重点扶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协助黄山、池州、宣城等地申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目前黄山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选我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五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梳理示范区重大工程项目。对照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筛选梳理出皖南示范区规划列出的八大方面57项工程项目,在继续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建立项目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谋划推介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杏花村古镇、安庆市大别山文化产业园、新徽旅游度假基地、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文化旅游项目。

示范区建设的成效

在示范区各地和省直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大美皖南绽放新魅力,呈现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态势。

一是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持续推进。 2017年示范区7市PM10平均浓度78.9微克/立方米,PM2.5

平均浓度56微克/立方米,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示范区生态创建不断推进。示范区新增9县(区)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山市、宣城市成功获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铜陵市列入全国第五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潜山县跻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水环境保护不断强化。2017年示范区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4.3%,无劣Ⅴ类水体。开展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完成71个项目。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持续推进,两轮试点开展以来,累计投入资金约120亿元,新安江流域水质始终为优。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示范区7市累计建成绿道2028公里、污水配套管网160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76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355平方公里。宣城市、宁国市和芜湖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完成347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

二是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 2017年,皖南示范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532.44亿元、接待入境游客447.92万人次、国内游客3.14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5.4%、12.5%和19.2%,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52.48%、81.57%和50.14%。目前示范区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9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国家级5A景区7家,4A景区105家,7家4A景区争创5A级、12家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皖南世界遗产之旅、佛教文化观光之旅等融入国际大循环的旅游精品线路质量不断提升,168徒步旅游黄金线、皖南最美川藏线等个性化、定制化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涌现。

三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到加强。深入挖掘徽风皖韵地域文化内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强化。出台《安徽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和《关于实施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示范区网络化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徽文化不断挖掘弘扬。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整体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文化部、故宫博物院开展合作,建立了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和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持续推动。举办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以非遗传统技艺展示为重点,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整合转化。加大对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黄山市建设“百师宫”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和非遗园,中国宣纸集团对传承人提供资金补贴和职称评定。特色文化创新发展。建立皖南文房四宝、竹木石砖雕、徽菜、宣纸制作等旅游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农民文化乐园,数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举办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推动黄梅戏“走下去”,实施黄梅戏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

示范区建设的亮点

一是全域旅游抓提升。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示范区旅游发展质量。加强创建工作顶层设计。示范区列入国家全域旅游创建名单的3市6县区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人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召开全域旅游创建动员会或推进会,明确了工作责任。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编制,黄山和池州市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将其作为全市重点工作调度安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底示范区基本实现国省道及交通干线旅游交通标识牌全覆盖、A级旅游景区旅游厕所全达标,7家5A级旅游景区和87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全部得到建设提升。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示范区87家4A级景区接入省旅游监测中心。 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四星以上旅游饭店和五星级农家乐示范点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

二是新兴业态补短板。推进旅游+体育、研学、健康、休闲等融合发展,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改变单一观光的旅游模式。目前,示范区共有全国“十佳”体育旅游精品项目13个、长三角旅游标准化示范营地2家、省级体育旅游基地6家、省级中药健康养生旅游基地14家、省级研学旅游基地23家、省级旅游小镇20家、省级乡村旅游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9家、“森林旅游人家”309家。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被认定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宣城徽杭古道景区被评为国家体育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获批第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皖南古村落、环黄山-太平湖-九华山、沿江、安庆-天柱山等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不断形成。黟县获评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潜山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东至县获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是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2017年示范区大新专项目完成投资440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5%;开工项目1057个,占全省总量的40%;竣工项目739个,占全省总量的44%。 204个文化项目列入省重点投资计划,当年完成投资29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1%。在建旅游项目1072个,完成投资85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2%。芜湖鸠兹古镇、马鞍山博望区莱特气弹簧、绩溪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龙川景区保护与整治、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明清古村落、怀宁县独秀山观音洞风景区开发、黄山金盆湾等项目竣工投产。

四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宁安、合福高铁建成通车,商合杭、杭黄、合安、安九高铁加快建设,池黄、昌景黄、宣绩等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国通用机场建设完工并投入运营,黄山机场迁建、六安、合肥官亭等通用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徽杭、宁宣杭、绩黄、芜湖长江公路二桥等多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山高铁、祁门县客运中心等一批综合客运站相继建成。铜陵、宣城等市县相继成为我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市县,芜湖市获批“十三五”首批全国“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截至2017年底,示范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86公里,占全省总量的31.8%;航道总里程达2780.7公里,占全省航道总里程的42.1%;港口吞吐量达4.22亿吨,占全省总量的82.4%。

安庆花亭湖
马鞍山滨江新区
铜陵大通《澜溪古镇》
芜湖雕塑公园——一座将雕塑文化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的主题公园,是城市公共艺术文化空间
    相关新闻
铜陵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