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安徽
今天,安徽200余尾中华鲟集体回家
来源: 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 2021-12-10 15:47:46 责编: 徐文娟

今天上午,由农业农村部联合省政府主办的2021年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增殖放流活动在芜湖老海关盛大举行。在放流的鱼群中包括200余尾中华鲟。这也是我省首次集中放流这类珍贵长江生物。

中华鲟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图片

据了解,此次放流品种除了中华鲟外,还包括胭脂鱼、长吻鮠(wéi)、青鱼等,共计十万余尾,鱼种均来源于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种质资源优良,这些鱼苗的放生将极大改善长江流域水生物结构和多样性。

图片

过去增殖放流一般选择四大家鱼为主,为何此次放流的多是珍稀鱼类?专家表示,主要是从提高增殖放流实效出发做出的调整。近年来我省加大了珍稀濒危和地方特有水生生物的放流比重,以促进珍稀濒危水生生物野外种群的重建和恢复,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图片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长江鱼更是“四大家鱼”不可或缺的基因库,开展人工投放鱼苗等增殖放流的措施,是丰富长江水生生物的重要手段。会上,渔政执法人员带领各界与会代表进行长江“十年禁渔”宣誓,爱心人士代表发言。市民代表、护渔员代表、学生代表、渔政执法工作人员等各界代表完成所有鱼种放流。

图片

2021年以来,仅芜湖市便开展各类增殖放流活动6次,共投放各类鱼苗1556.65万尾。其中淡水物种1521.65万尾、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35万尾。主要鱼种有鲢鱼、草鱼、青鱼、鳙鱼、中华鳖、胭脂鱼、细鳞斜颌鲴等。通过各类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及宣传,极大改善了渔业资源生态环境,调整水生种群结构,增加了水生生物多样性。

2016年以来,全省放流鲢、鳙、青鱼、草鱼、鳊、鲂、翘嘴鲌、鳜、黄颡鱼、长吻鮠、细鳞斜颌鲴、中华绒螯蟹、中华鳖等水生生物26亿尾。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图片

安徽沿江通海,是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名山大川湖泊众多,长江、淮河、新安江川流不息,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渺,4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分布大江南北,为水生生物生存繁衍提供了宝贵的生态环境,也滋养了渊源流长的渔文化。近年来,安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十年禁渔”的重要批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好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持久战。2020年全面完成12000多艘渔船退捕、3万多名渔民退渔工作,实现“六无四清”预定目标,获得全国考核“优秀”等次。2021年长江禁渔开局良好,基本实现“一年起好步、管得住”的目标。

图片

安徽水生物种资源丰富,渔文化独具特色。近年来,我们把长江禁渔和渔文化保护作为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内容,丰富了渔文化的时代内涵,也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全省设立了29个国家级、8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保护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设立了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安庆市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安徽渔文化推陈出新,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第一个纯渔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鱼灯舞、鱼剪纸、琴鱼茶等传统渔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以“渔”为特色的节庆、展会活动蓬勃兴起。

文/图/视频:沈宫石、史力

图表/视频制作:甘亮、罗广心

    相关新闻
我省探索“导游+网约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