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安徽
安徽积极推进高校招生测体育
出台方案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商报 2021-12-22 09:23:32 责编: 徐文娟

■德育铸魂 

建设四级儿童青少年 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

实施德育铸魂行动,安徽将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工作方案要求学校,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加强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我省还将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科研机制,依托学校等建立大中小学德育发展研究中心。“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方案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要求学校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研制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分批分期建设省、市、县、校四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做细做实日常预警防控。同时,强化医教协同、家校协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智育提质

加强作业、睡眠、手机等“五项管理”

实施智育提质行动,安徽将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我省将制定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方案特别提出,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

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我省方案提出,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我省提出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我省还将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体教融合

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安徽工作方案要求,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1小时。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安徽将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我省提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美育熏陶

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

美育课程课时或将继续增加。我省方案提出,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

孩子们将有更多展示机会。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我省将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每三年分别举办一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地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艺术展馆、观看艺术展演。”我省还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大学生来说,高等教育阶段将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

■劳动促进

鼓励孩子每年学会一两项生活技能

劳动课赶紧安排上。我省将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要求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大中小学街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安徽方案要求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孩子们在家里有机会干家务吗?我省方案要求,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培育劳动文化我省还将每年5月第2周设为全省“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要求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