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安徽省商务厅获悉,《安徽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印发,提出到2025年,安徽将培育500家贸易双循环试点企业,组织开展的“外贸优品汇扮靓步行街”活动将推动出口转内销,开拓国内市场。
力争到2025年 “安徽出口品牌”达300个
《行动方案》提出,要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力争2025年“安徽出口品牌”达到300个、增长2倍以上。为打造安徽产品品牌,开展区域特色品牌培育活动,建立健全品牌培育评价标准体系,到2025年培育制造业、服务业高端品牌企业800个以上。
推动粮油、中药材、茶叶等产业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以上。培育高端农业品牌,到2025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6300个以上。
品牌的培育反映出对产品提质扩容的要求。《行动方案》明确,要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35%左右。丰富内外销产品种类,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设备及元器件进口额超80亿美元,乳品、豆类等优质消费品年进口额超10亿美元。
培育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20家以上
为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行动方案》提出,要推进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到2025年培育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20家以上。推进合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培育服务贸易特色基地,力争202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800亿元。
为此,要强化数字智能技术应用,指导企业对研发、生产、采购等全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需求驱动的柔性生产体系,到2025年,年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0个,推动省内优势产业与电商平台加强合作,探索建立面向用户需求的反向定制(C2M)基地。
“我们会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制度集成创新,加强联动创新区产业对接,加快形成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发挥自贸试验区作用。”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新型易货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不低于30%。
构建“安徽123快货物流圈”
《行动方案》提出,要构建内外联通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构建“安徽123快货物流圈”,实现货物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同时,加强中欧班列运输组织,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力争2025年中欧班列(合肥)开行列数突破1000列以上,到2025年全省企业建设、使用海外仓超过500个。
为培育引进平台企业,《行动方案》指出聚焦供应链物流、网络货运等领域,着力引进大型跨国供应链服务企业,到2025年,培育双跨型、行业型、区域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左右。“我们要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力争到2025年新增15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该负责人表示。
更多外贸优品“扮靓”合肥步行街
如何支持开拓国内市场?该负责人介绍,会组织“外贸优品汇扮靓步行街”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出口转内销活动,并对外贸企业参加省统一组织的出口转内销活动的展位费按“免申即享”方式予以支持。“通过推动外贸企业与商超企业、电商平台通过产品联合开发、订单直采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支持外贸企业扩大产品线上销售,促进消费新场景普及应用。”
除了开拓国内市场,还要推动拓展国际市场。据悉,每年将会发布推介200个左右境外知名展会。
“我们会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要展会,促进企业与境外采购商、供应商供需对接。”该负责人表示,会依托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物流通关、融资退税等集成化服务,同时,举办贸易产业对接活动,力争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
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同时,《行动方案》还提出要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从食品、农产品逐步扩大至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
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