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验”少了
鸿路钢构集团涡阳基地的厂房内,一台工业机器人快速扫描“眼前”的金属构件并采集数据,随后焊花闪烁,不一会,便完成一道整齐、美观的焊缝。
如今,数字化、智能化就这样成了这家行业领军企业提升钢构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此之前,钢构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传统的设备及工艺方法。焊接工作是以电焊工为主角,往往需要戴着手套、面罩和护目镜,全副武装,忍受着噪声、焊花与高温的多重“烤验”。
鸿路钢构主要从事装配式钢结构及其配套产品制造业务以及少量的钢结构工程业务,钢构行业正是国家积极鼓励的绿色低碳行业。在近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鸿路钢构在行业中率先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我们开发了报工质检系统和二维码溯源系统,通过以上系统能清楚追溯到每根构件每道工序谁生产的、谁检验的,哪个项目应用了哪些钢板,每块钢板与钢厂质保书系统无缝衔接,应用于哪根构件、哪个零件号清清楚楚,永久留存,加强责任追溯能力。”鸿路钢构集团信息技术总监沈志远介绍,报工质检系统还能自动核算每个班组每位员工每天的计件工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为什么选择数字化转型之路?沈志远介绍,在过去的十年,鸿路钢构以每年30%的增幅快速成长,在安徽、湖北、重庆、河南等地布局了十个生产基地。面对庞大的钢结构市场及越来越复杂的管理环境,需求的复杂性、产品的复杂性以及供应链体系的复杂性等多重因素,公司必须快速构建新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我们在2016年就开始自主研发建设在私有云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投入,在需求、设计、研发、供应链等方面全面数字化,打造全生产要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业互联网。”沈志远说。
周转快了
工程项目由多方参与,项目越大,进度整体控制越难。针对这一难题,鸿路钢构通过实现项目数据的集中化和可视化得到了解决。
简单来说,在项目的加工制造和施工安装等各项环节中,鸿路钢构为承包商、分包商、项目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他们可以全程看到关于项目的运作进展和相关数据,更好地实现构件生产制造过程中对质量、进度的把控。
据介绍,鸿路钢构通过管理分散性项目的规划和性能数据,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决策过程,实现整个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的有效管控。目前,公司近1000人的技术团队已经具备了最急、最难、最大项目的抢工技术能力。
在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方面,沈志远介绍,一流的产品质量来源于一流的原材料供应商,尤其钢结构产品特别需要优质钢材、特别需要严格的实验检测流程、鉴于公司独具的规模优势。目前,鸿路钢构与宝钢、马钢、沙钢、宝武钢铁、安阳钢铁、佐敦等一流的钢材、油漆厂家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严格要求每块钢板出厂前都须经过精炼、在线探伤等环节。
数字化的改造为公司带来了哪些益处?
“产品产能及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交货能力及成本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司的竞争优势持续得到巩固和增强。”沈志远说,公司钢结构产量从2017年开始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存货周转天数自2018年开始由186天周转天数逐年减少到2021年的142天。
流程畅了
每个行业都不乏数字化领域探路者。“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鸿路钢构的、适合钢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沈志远说。
其实,目前只有包括鸿路钢构在内的为数不多的钢构企业,在逐步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工作,大多数中小型的钢构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方面还做得比较少。原因是什么?
“钢构行业的数字化,还有很多痛点、难点没有完全解决,数字化未贯穿全流程,数字化的改造成本非常高,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大量的小型钢构企业,因产量较低,改造动力不足。”沈志远说。
但每个行业的数字化改造都需要领路者,他们探索总结出传统行业寻求数字化转型的独特方法论,并且正在寻求智能化道路的突破口,助推钢铁工业驶入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道”。
沈志远介绍,鸿路钢构的数字化改造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优化、不断提升的过程。面对全新的数字化技术在钢结构生产中的首次应用,管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持续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公司付出了巨大的成本。鸿路钢构专注于企业管理每一个环节的信息化,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合鸿路自身发展、符合公司管理特点的数字化智能建造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鸿路钢构已经具备了生产基地的可复制性。当公司有产能扩张的需求时,新建生产基地能迅速复制以往的数字化基地模式。据了解,鸿路钢构的数字化平台以人力资源为基础,以项目为核心,紧紧抓住了采购、销售、物资、生产、质量、安全、财务每一环节。
未来,鸿路钢构将持续改进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努力成为技术领先、质量最优、客户最满意的精品钢结构制造研发基地。(记者 朱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