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淅淅沥沥,伴着鸟鸣清脆,仿佛在合作一首春的协奏曲。记者穿过丝丝雨幕,循着路牌指引,来到了位于铜官山东麓的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
在大院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阮梦慧时,她正忙着电话联络,为村里的佘大伯办理医保相关事宜。
“雨天湿滑,不用佘大伯本人来,我跟他电话联系,全程帮办就行。”阮梦慧忙完后,才抽空跟记者聊了起来,“老人家不怎么会网上操作,原来参保信息也记不清,我们要更耐心一点,跟踪服务、及时提醒。”
1995年出生的阮梦慧,大学毕业后在外从事教育工作,2021年11月回村当起了“村官”。
“我们村很有特色,白姜尤为出名,这几年盆景产业规模也起来了,我想着是时候回来了。”阮梦慧告诉记者,在村里工作虽然事情琐碎、经济收入跟之前相比也有差距,但无论是夏天躲在树梢的鸣蝉,还是冬天挂满屋檐的冰溜子,这种乡土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令人难以割舍,加上村里日新月异的发展,最终促成自己成为了“洄游”青年。
“可以与村里的爷爷奶奶唠上几句家常,能给乡亲们提供细致服务,虽然忙忙碌碌,但心里的空白填满了,人很舒服。”阮梦慧说。
地处大通镇最北端的大院村,距铜陵火车站2公里,铁路、公路穿境而过。公路两侧,各种“大院白姜”的标识星罗棋布。在“我在吴姜君很想你”的网红标牌指引下,沿着水泥岔路一路上行,不久便来到铜陵吴姜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负责人是今年36岁的吴君,7年前,他回村从事白姜产业,坚持“洄游”的“乡心”,源于“主人翁”意识萌发。
“之前在外做建材生意,回乡做白姜,对我而言是蛮大的人生转折和挑战。”吴君坦言,铜陵白姜知名度高、市场广阔,自己回村里发展,既能助力白姜产业,也能实现个人的事业梦想。
“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2家白姜生产企业、5家作坊抱团发展,不但有食品安全相关培训,也共享销售平台。”吴君说。
在大院村,祖祖辈辈传承白姜种植技艺。早些年,普通农户种姜多限于自家食用或馈赠亲友。如今,大院白姜发展成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产业。
“到了10月生产季,仅我们家用工就达60人,人均单月收入可达7000元。”吴君告诉记者,去年公司的销售额有700万元,今年销售额预计还能翻一番。
大院村“无中生有”的盆景同样出名,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盆景苗木产业,自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在位于大院村的铜陵怡康盆景园艺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内,记者见到了27岁的“外来”姑娘——主播陈菲。
去年2月底,陈菲辞掉了铜陵市区的销售工作,应聘到大院村做盆景直播销售。“以前对花花草草一窍不通,现在已了然于胸。”交谈中,陈菲对每款盆景的形态、习性、寓意以及怎么养护等如数家珍,还分享了自己直播互动的心得。
“这是三角枫,秋天会变红色,特别迷人!”“老鸦柿到10月挂果,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柿柿如意,寓意好、意境也好。”在盆景园里漫步,造型不一的盆景舒枝展叶、各显风姿,陈菲侃侃而谈。
每天上午9点半播到下午5点,中午休息1个小时,每个月有六七千元的薪水。陈菲表示自己适应了在村里的工作:“我们白班有两个主播,要保证的是直播不中断,时间相对灵活。”
“直播间里虽然是陌生人,但因为大院村的盆景,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助力了大院村‘出圈’。”在陈菲看来,直播销售不仅是推广产品,也无形中推广了一个村、一座城。
乡村的发展为“洄游”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洄游”青年的加入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生力量。在大院村,还有“山礼”这样的以年轻人为主的创业团队,4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9名。
“村里的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人才交流都离不开年轻人,我们也期待更多年轻人‘洄游’,在大院村找到‘海阔天空’!”大院村党总支书记徐振武表示,村里敞开怀抱欢迎年轻人加入振兴团队,也会用好青年资源拥抱时尚、链接未来。
(记者 罗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