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姜脆嫩微辛,如火;盆景曲美韵柔,似水。一阳一阴两个事物,在大院村完美融合,共同构筑了江南小村的产业图景。
盆景成为大院村的又一个特色产业,与白姜产业的兴盛密不可分。大院村几乎家家种姜,一亩姜田一年产出三四万元,除掉成本,也有超过2万元的纯收入。依靠白姜,大院村人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追求起美好生活,并机缘巧合地寄托在盆景上。
“有人说玩盆景的人要有钱、有闲,我不完全认可,我认为最重要是有心。”今年63岁的村民郑炳福种了40多年白姜,也是村里最早玩盆景的人之一。
记者走进郑炳福的小花园里,一片绿意盎然,造型各异的盆景令人目不暇接。正当中一棵黑松盆景,酷似缩小版的迎客松,枝干苍劲有力,叶二针一束,丛生在短枝上,前端尖锐,呈深绿色,光泽鲜亮。
“这棵黑松在我手上15年了,刚来的时候就像根烧火棍。”郑炳福说,盆景的价值在树种、年限、造型,同样一棵黑松,在行家手里15年与普通人手里15年,其价格有数十倍甚至百倍之差。
“每个枝都是景,小景组合成大景,才能叫盆景。”郑炳福说,盆景不是种花,要靠“盘”,要有心、用心,也不能想怎么“盘”就怎么“盘”。“盘”盆景要有三维视角,讲究上不压下、前不遮后,从任何角度看,枝条都通透,不能重叠交叉;又要顺势而为,不能因为对“小环境”的过度追求而破坏了整体美观……
至于铁丝塑形、剪枝压条、补枝隆干等技法,不仅对人的手法有极高要求,更是对构思、布局、造型等美学艺术理念的考验。
苗木盆景工艺繁杂,成长缓慢,从初始到成型,十年只是“起步档”,十年间只投入无产出,若能经数十年乃至百年长荣不衰,其价堪比黄金。
“这些年做盆景产业,白姜功劳不小。”郑炳福靠着白姜收入,度过了“盘”盆景最难的阶段,被他称为“以姜哺景”。许多做盆景的大院人与郑炳福一样,靠白姜生活,用盆景去追寻美好。
白姜养生,盆景养心。年过花甲的郑炳福仍是一头乌发,步履矫健。每天拿起剪刀穿梭于盆景间,如画家一般挥毫写意。疲累时,一壶清茶,一碟亲手泡的糖醋姜,看着眼前如儿女一般的盆景,幸福溢于言表。(记者 武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