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锚定‘全国百强进位次、长三角争一流、江苏周边当先进’的奋斗目标,科学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奋力在长三角地区县域高质量发展上争先进位。”近日,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长市委书记贺家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天长将以围绕一体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营商环境、科技创新、城乡建设、民生福祉抓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天长市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前列。2024年,天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2亿元,规上工业产值12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9亿元、同比增长18%、居全省县级第一,规上工业企业777家、稳居全省县域第一,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亩均效益领跑县、保持全省前三,连续7年位居制造强省“十强县(市)”前三,连续8年位居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一类县(市)前三……
天长市三面环苏、毗邻南京,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我们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争当全省‘融长’的桥头堡、排头兵、主力军,向对标城市学先进、取真经,推动天长早日跻身长三角‘千亿俱乐部’。”贺家平说,天长市持续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和园区全方位对接合作,深度嵌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条,实现更高层次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产业溢出,依托“天长—六合一体化发展新型功能区”等平台,在产业、生态、科研、文化等领域多谋项目、多引投资,打造毗邻区合作样板;滁州高新区将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全力打造“战新产业集聚地、百亿企业培育带、千亿园区增长极”,早日建成全国百强高新区;金牛湖新区“聚人兴城”,建成南信大二期,推进中铁科创园二期等项目,招引更多高端绿色制造、文旅、康养、科教等项目,实现“皖苏边沿”向“开放前沿”华丽转变;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现代交通体系,立足天长作为长三角北翼的地理区位,加快建设宁淮高铁天长段、通用航空机场,全力做好宁天城际二期、金天仪高速前期工作,推动运西船闸改造项目早日实施,推进“水陆空”交通协同发展,不断畅通天长对外开放大通道,全方位融入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民营经济、全民创业是天长发展的基础和特色,企业一直是这里的“主角”。“天长将围绕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聚焦百亿产业全覆盖,全力升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奋力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实现从‘传统产业’到‘先进制造’的跃迁。”贺家平介绍,天长立足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力争今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800家。
贺家平说,该市启动实施科技招商三年行动,建好用好天长—长三角(上海)科创中心,实现更多“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天长”,更深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聚焦“3+3”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力争合金材料、仪表线缆、新能源、绿色食品、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械等主导产业向千亿目标迈进;深化工业企业分层培育计划,不断壮大“百亿领航、十亿带动、规上支撑”的企业矩阵,力争今年百亿企业达5家;推深“智转数改网联”三年行动,充分发挥“天工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争取率先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天长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统筹实施‘天一流’营商、‘天外来客’招引、‘天之骄子’培育‘三天工程’,搭好新机制、用好基金群、建好场景库。持续完善全口径管理、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的‘三全’项目管理机制,深化‘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等机制,全方位提升要素保障能力,让广大客商充分感受天长项目落地的速度。”贺家平表示,该市坚持让政策先行,出台培育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创新“新十条”,设立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修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时兑现各级科技创新奖补政策资金,实施总规模超100亿元的“一产业一基金”。
( 本报记者 罗宝 李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