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李邦军 通讯员 申超凡)“政府主动上门问难题,很快就解决了423万元资金缺口,帮企业跨过了扩产‘坎’。”近日,安徽嘉丰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晏斌说,正当企业为新生产线投产急需资金周转一筹莫展时,在明光市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中走访干部了解情况后,当天就协调银行上门办理信用贷款。
这样的“雪中送炭”,源于明光市常态化的优化市场环境机制。近年来,明光市锚定“门好进、事好办、环境优”目标,通过织密诉求反馈网络、深化政企精准对接、强化制度透明保障,持续为经营主体松绑减负、赋能添力。截至今年7月,涉税经营主体突破1.8万户,较年初新增2363户,同比增长15.11%;在省发展改革委2024年度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中,明光市获评优秀等级。
除了常态化的助企纾困机制,该市创新构建“六位一体”响应体系,围绕12345热线、政府网站“我要投诉”专栏、政务服务中心投诉专窗等渠道,从登记、交办到督办、回访全程留痕,形成“受理—处置—反馈—评价”的完整链条,真正实现“企业有呼声,政府必回应”。
精准对接需求,让服务“滴灌到根上”。明光市组建6支牵头服务团队,由企业服务中心根据企业共性需求和重点企业个性难题“按需配菜”。今年以来,仅“我帮企业找市场”专项活动就举办10场,收集供需信息20条,促成合作20件,成交金额达1亿元。
“遍访企业”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前沿。包保干部定期与企业“线上聊、线下访”,对多次反映问题的企业建立“重点台账”。这种“上门问需”模式,让服务从“等客上门”变为“主动敲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不久前的塑料高分子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上,6家企业签下长期合作协议,多家达成初步意向。
从精准服务到制度保障,市场准入的“明规则”是企业发展的“定心丸”。明光市坚持“清单之外无审批”,每年在政府网站公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办事指南,让企业对“能进什么领域、要办哪些手续”一目了然,从源头消除市场准入的“隐形门槛”。
办事便利度的持续升级,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成为常态。在长三角“一网通办”专区,118个服务事项实现“线上通办”,跨省业务无须再折返奔波。市场监管与税务部门打破数据壁垒,推行企业注销“一次受理、跨局流转、并行办结、一屏出件”新模式,目前企业开办平均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个体工商户注销最快仅需10分钟,流程简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实实在在。“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服务理念落地成看得见的变化。
·编后·
从及时解决企业423万元资金缺口,到产业链供需对接促成亿元合作,明光市以诉求响应的“温度”彰显精准服务的“力度”。当地“上门问需”“按需配菜”的服务模式,既解经营主体燃眉之急,更培厚发展沃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