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小家事 大舞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2-11 08:29:57 责编: 徐文娟

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

家,是阖家欢聚的归宿,也是人生舞台的值守。

对科技工作者而言,家,是实验室里对未知世界奥秘的潜心探索;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家,是乡村舞台上为乡亲们送上的欢声笑语;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家,是办公室里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热烈探讨;对外籍教师们而言,家,是大学校园里和学生们共度节日的快乐时光……春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多少人却告别自己小家,登上以“家”为名的舞台,继续坚守不能推卸的角色。

家,是一部亲人共同演绎的欢喜剧,也是一部集合群力共同奋斗的舞台剧。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位居何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舞台,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实践平凡而奋进的人生。戏剧的舞台上不能缺少配角,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却都是主角。大幕开启,便不再问谢幕的时候。实验室里的寂寞,田埂上的汗水,书桌前的沉思,聚光灯下的风采……无论欢笑还是泪水,无论掌声还是遗憾,每个人都要亲身实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励志传奇,讲好各自奋斗的小故事,最终汇聚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大史诗。

江淮大地,是我们共同的家,更是一片实现人生舞台梦想的热土。从下好创新“先手棋”到打好脱贫攻坚战,从“好人精神”蔚然成风到文艺精品频繁捧回“国”字号大奖,江淮儿女立足于各自角色,在不断奋斗中书写建功立业的辉煌故事,以人生舞台为家,最终成就一批名家、大家。新年的春风已然拂面,江淮大地的新舞台已经开场,将有更好剧情呈现、将有更多主角登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远,人生就有多远。人生有梦,勇敢去追!(张理想)

春节期间,武警安徽总队合肥支队执勤十九中队官兵在合肥南站担负春运执勤任务,官兵们认真履职,维护公共交通秩序,守护社会安宁,开展便民助民服务活动。 本报通讯员 徐伟 摄
近日,省民协、省舞协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送文化年货”文艺演出走进全椒县六镇镇,丰富多彩的节目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观看。 本报通讯员 沈果 摄


“实验室就是我的家”

2月9日,正月初五。中国科大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内,博士生张兴超正在紧张地忙碌着。透过玻璃窗,只见他慢慢地将地幔橄榄岩样品制备的溶液加到树脂上,随即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和硝酸淋洗,最后在特定的淋洗区间将锌元素提取出来。“春节期间,虽然导师没有要求加班,但实验室就是我的家,只有抢抓时间,才能更快地推进项目。”张兴超介绍,他正在进行地幔橄榄岩锌同位素组成研究,努力通过研究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探求地球深部演化的秘密。

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实验室,这是张兴超正常的作息时间。“在别人看来,地球化学研究可能比较枯燥乏味,但通过努力能够了解地球演化机理,很有成就感。”张兴超笑着说,他从小就对自然的演化规律很感兴趣,一直想弄清楚地球是怎么形成的。上大学以后,他正好有机会借助科学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荣获国家奖学金,并获得2万元奖励。

“通过小小的地幔橄榄岩样品,也许就能推理出地幔的演化机理,这本身就很有意思,也很具挑战性。”张兴超说。地球深部的样品很难进行直接采样,不过一些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过程,会将深部的物质带至浅部,成为科学家研究地球深部过程的“钥匙”。“锌有5个稳定同位素,表现出亲石性,广泛参与到地幔过程当中。分析地幔样品的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幔的演化机理。”张兴超表示。

实验室内,记者看到一台仪器正在工作,电脑上显示着一组组数据。“这是Neptune plus型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张兴超介绍,该质谱仪以氩等离子体火焰作为离子源,温度可以达到7000摄氏度以上,能够实现大部分元素的离子化,从而满足金属同位素质谱测量的要求。同时,静电分析器和多接收检测器的使用能够保证测试精度。凭借这台仪器和相应的分析方法,他们的同位素组成分析精度能够达到国际最好水平。

“实验经常会碰到困难,比如质谱仪的稳定性很容易受到破坏,从而得到质量较差的数据,这需要我们对实验室温度和仪器参数等进行严格调控,因此课题组内的老师和同学经常在实验室内交流切磋。”张兴超表示,“天体化学、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污染源示踪、矿床成因、土壤形成、海洋微量营养元素循环、古环境重建、生命科学等,都可以通过金属稳定同位素来研究。”今后,他会把更多时间留给实验室,努力在该领域取得一些突破。(记者 桂运安)

“公司就是我的家”

2月10日,正月初六。合肥市经开区,安徽启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里,联合创始人李军配正与同事们交流着今年公司的发展计划。“对我而言,公司就是我的家,我的理想就是把更多的科研成果送到货架上。”李军配告诉记者。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察,与在校师生、科研人员共话创新。当时,李军配是一名博士后研究员,在校期间就申请了20多项专利。“总书记亲切地接见了我们,主动与我握手。我汇报了关于抗菌剂的创业项目,总书记非常关心,并仔细询问了我创新创业的收获。”李军配表示,总书记对创新创业者的关心,让他对创新创业充满激情,同时也感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更重了。

早在2015年8月,依托实验室领先的安全抗菌技术,李军配就与导师张国庆教授等人共同创立了启威生物,希望打造中国抗菌产品第一品牌。作为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首批孵化企业,启威生物深耕抗菌类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经过4年发展,如今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生物技术领域屡获突破,申请专利40余项、授权17项,推出的仿肽高分子抗菌剂、多尺度纳米笼、鸸鹋油等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李军配个人也先后获得“合肥十大创新人物”“安徽年度经济人物”等荣誉。

1月7日,省科技厅公示我省2018年度拟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启威生物的仿肽高分子抗菌剂项目榜上有名。“这是创新创业者的黄金时代,抓住这个时代就不能停止创新,有一刻松懈就可能被时代淘汰。”李军配坦言。

为了将自己的更多成果转化成产品,李军配2017年11月又创立了一家专注于色彩安全化的创新型科技公司——材华科技。李军配介绍,材华科技研发的大分子染料,不仅具有小分子染料的光吸收性能,又具有聚合物的稳定性,色牢度高、耐迁移、不易被皮肤吸收等特性,是染料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有望在儿童漆、高端涂层等领域应用和推广。日前,材华科技已完成540万元种子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研发投入以及第三方检测等三个方面。

“创业就要不断打破自我边界,精心打磨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李军配表示,推动技术变革改变世界,是年轻人最幸福的事情,无论是启威生物还是材华科技,今后都要推进科技与市场融合,努力做行业的领跑者。(记者 桂运安)

“基层舞台就是我的家”

“十九大精神人人喜,字字句句说到老百姓的心窝里。乡村要振兴,农业发展不迟疑……”近日,在阜南县会龙镇综合文化站广场上,省曲协主席、阜南县演艺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孟影用一段浸润皖北乡音乡韵的淮河琴书,为十里八乡聚拢来的乡亲们送上新春的祝福。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农闲时节的乡亲们纷纷准备迎接春节,孟影却同步开启了“忙碌模式”。“别人最闲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演员最忙的时候。”孟影向记者列举近期去过的几个县市,涡阳、蒙城、濉溪、阜南……皖西北差不多跑了一圈。“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演出。”

两块檀板,热情讲述百姓故事;一架扬琴,深情传播精神食粮。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到“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向群众“送文化年货”活动,从乡村春晚的舞台到“接您回家”的车站,从街道社区的礼堂到农村集镇的广场,孟影都会盘着靓丽的发型,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时尚的旗袍,一丝不苟地展现自己的“绝活”。

“在基层演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普通百姓也有渴望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需求,于是我们主动把这些内容融入琴书作品,用艺术的形式向基层群众宣讲,让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孟影说。《春到农家》唱出新时代农村的新面貌、农民的新风尚;《深化改革喜事多》通过新旧对比展现改革开放事业给城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文明村风波》用一段村里发生的故事,教育村民邻里和谐,涵养文明乡风……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孟影近期带着淮河琴书团队,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琴书精品唱给基层群众,一路收获掌声无数。

“不接天线就掉线,不接地气就断气。”孟影深有体会地说,“淮河琴书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才能获得生命力。我们常年在基层一线演出,知道老百姓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知道百姓最需要接地气、冒热气的文艺作品。”

近年来,从大年初一开始,孟影都要频繁带领团队,将琴书送进社区、村庄、敬老院,把“文化年货”送到基层群众家门口,为此不得不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同样,这个春节,孟影也早早地排出了演出日程表。“琴书是咱的饭碗,饭碗不能丢;乡亲们是咱的衣食父母,父母不能忘!”孟影由衷地说,“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天地在乡村,基层舞台就是我的家!”(记者 张理想)

”合肥就是我的家“

“我们韩国也过春节,但是中国的春节年味更浓!”60岁的金灿庆是合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外籍教授,3年前从韩国来到合肥,跟中国的美妙缘分就此开启。通过翻译,金灿庆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他没有回韩国,就在合肥过年。

“我的孩子们因为工作原因,春节期间都不在韩国,所以我和妻子没有牵挂,准备继续留在中国过春节。”金灿庆说,去年春节,他和妻子第一次在合肥过春节,包饺子、写书法、去同事家拜年等“中式”春节习俗让他们兴趣盎然,今年准备继续体验。

“去年春节前夕,我们应邀去学校所在的社区参加春节活动,学会了包饺子,第一次尝试写春联,那热闹、欢乐的气氛让人难忘。”金灿庆说。除夕当夜,他们夫妻二人又受同事之邀,走进中国普通家庭,共进团圆饭并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有一种家的感觉,很温暖。”

和中国人一样,韩国人也非常重视家庭。“在韩国,春节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亲友之间常聚会;要互道吉祥话;晚辈也要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包压岁钱;也有十二生肖之说……”金灿庆开心地细数起中韩两国春节的共同习俗。他说,中韩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这些文化上的共性让他倍感亲切。

“韩国的春节假期只有3天,而中国有7天,所以人们可以更深入交流,活动范围也可以延伸更远。”金灿庆说。在他看来,春节不仅是家庭团聚、增进感情的好时机,也是平时紧张工作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好时期。所以,除了在合肥体验春节民俗,他还准备坐高铁去趟上海,来一场短途旅行。东方明珠电视塔、外滩、世界各地的美食,将让他今年的春节更加多姿多彩。

今年春节,金灿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家人们通过互联网团聚、拜年,他也把在中国过年的照片、故事分享给家人。“我在这里过年不寂寞,合肥就是我的家。”金灿庆说。在合肥工作3年来,与同事、学生和睦相处,见证城市日新月异变化,让他这个“外乡人”逐渐产生了“家乡人”的感觉。

“我现在也算个‘中国通’了。”金灿庆自豪地说。去年年底,外地的韩国留学生来合肥看望他,他自告奋勇当起导游,带领学生们游览安徽知名景点,向学生们推介起徽风皖韵。“我的学生们都夸我是地道安徽人呢!”(记者 陈婉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