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隐于皖南东至县山间的一个又一个村落,郁郁葱葱的树林,整齐漂亮的民居,碧绿的稻田,穿村的小溪,构成一幅现代新农村美丽画卷。
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农家闲适,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自然风光,再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生活惬意,走进池州市东至县花园乡双河村,整洁的道路串起田园与民居,村规民约随处可见,村民将喜悦挂在脸上。
图为双河村党群服务中心
党建引领绘就“底色”
近年来,双河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夯实“组织引领”、强化“党员示范”、深化“党群联创”等方式,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村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实现了村庄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治理优、乡风淳”的乡村振兴崛起之路。
双河村党支部紧紧围绕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条主线,将党小组建在田间地头,在帮助群众解决土地延包流转、矛盾调处、技术服务等方面更加“接地气”,让每名党员展现风采本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定期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和“三农”等政策文件。党支部书记带头上党课,让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此外,通过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建强村级班子队伍、激活振兴发展“引擎”。以打造“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村集体领导班子为目标,村干部队伍纯净、“三农”经验丰富、干事创业动力足。如今,随着第九批选派干部的进驻,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村党组织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
双河村坚持以提升为民办实事服务为宗旨,实行“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建立“线上+线下”的群众诉求响应机制,积极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集中走访活动,围绕着“便民”“安民”“助民”,成立了“河风习习为民服务志愿队”,他们既是群众的服务员、又是政策的宣传员、还是矛盾的调解员,开展了100余场次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活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图为志愿服务队引导老人体检
“我们村以创建“河风习习为民服务志愿队”为载体,让在外务工子女放心,在家留守老人安心,坚持每月开展2次走访活动,受益群众达到900余人次”。村委委员、志愿队小队长徐幸丹说。
环境整治彰显“成色”
行走在双河村的焰檀路上,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入户道路四通八达,整个村庄宛若一个如诗如梦的世外桃源……
近年来,双河村抢抓机遇,坚定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把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通过拆除老旧无功能建筑,清理道路沿线白色垃圾,整治沟渠黑臭水体,硬化美化组内道路,亮化绿化组内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使乡村展新貌、换新颜、添新业,处处呈现出崭新气象。
步入双河村的双河组,醒目的文化墙散发着传统文化韵味,墙体雪白的农家小院里花草溢香,干净清爽,几位老人正在文化广场上边散步边拉家常,一片和谐美好的景象。
“过去,我们老屋徐组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地,村里去年自筹60余万元进行美丽村庄建设,现在已经建成休闲广场了。如今,村庄环境变美了,村民心情也舒畅了,各种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徐林立开心地说道。
当你漫步在新打造的法治公园景观带上,可以看到,美丽乡村建设随地就势,筑坝、铺路、打造景观,保留了独特的韵味,传递出浓浓的乡愁。双河村2021年被评为县级美丽乡村,2023年被评为省级和美乡村。
“我们在打造和美乡村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修复房屋立面,保持了农家房屋原有的韵味。而且我们发动村民参与建设行列,不少村民主动拆除改造自家危旧房屋,支持和美乡村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学林说道。
图为双河村双河组、丰里组
近年来,双河村从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新建休闲文化和健身活动场所2840平米,道路硬化和修建旅游步道1706平米,破除及修复砼路面1372平米,建设排雨水管网清淤疏浚1198平米,主要道路及宅间路硬化率达100%;建设古树节点景观提升100平米、游园2600平米、村委会西侧水塘景观提升1500平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实施亮化工程,安装高标准太阳能路灯36盏;拆除破旧房屋27间;新建各类污水检查井119座、铺设污水管道3992条,购置50吨KQT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1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新建凉亭2座、健身广场2处;改厕34个;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活动3次。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促进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使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发展产业呈现“特色”
绘就和美乡村建设图景,需要执好产业发展之笔。双河村抢抓和美乡村建设契机,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图为双河村火龙果基地
在村里火龙果基地,可以看到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午夜时分,10余名农户正挑灯夜战,抢抓时机对“昙花一现”的火龙果花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用辛勤劳动助力火龙果丰收,月光下的大棚内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双河村于2021年整治30亩撂荒土地,开始探索火龙果种植,经过一年的精心培育和管理,2022年火龙果产量为1500公斤,销售额约2万元,2023年火龙果产量约7000公斤,销售额达10余万元,产值增幅达75%,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联农带农机制解决了30余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了20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当下,正是火龙果上市的好时节,市场需求量大,火龙果采摘一批就卖一批,销路比较广,随着产量的增收,收益也是一年比一年好。”村妇联主任檀末霞激动地说道。
双河村于2019年引进优秀品种太空莲,进行规模化种植,2021年达到350亩种植规模,年产值约35万元左右。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更新,对非农化非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国家政策调整,全村上下集思广益,围绕双河村现有山场资源,全面推进白茶种植,探索可带动村民持续致富的产业新路径。
2022年,双河村立足产业规划,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于2023年顺利完成北冲山林场收购,聚焦花园乡“一个主导产业、四个特色产业”的产业规划,积极谋划发展北冲山茶园种植项目,完成了150亩山场地面清理和开垦,先后建成白茶基地,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资产。
“当时召开村民大会时,大家都一致赞同种植白茶,我们这个白茶,3年后就开始收益,我相信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和我们村两委、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白茶能够又快又好地生长”。村支委委员黄新锋介绍道。
图为白茶基地一角
2023年,双河村两委到浙江安吉一带考察、学习白茶种植技术,在掌握了白茶的基本种植管理技术后,于2024年3月下种,现在的白茶基地远远看去,一层层茶山宛如一条条碧玉腰带,接连云天,美不胜收。
沿着蜿蜒的将军岭山道走进双河村白茶基地,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在给白茶施肥、除草。
王先保是双河村白茶基地的受益者之一。“我因为身体不好,重的体力活干不了,有时间就在白茶基地里除除草、施施肥,从栽茶树、除草到施肥,每个环节我都参与了,去年务工收入1万多元。”他高兴着说道。
近年来,池州市东至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集生态观光与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延伸“特色经济”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兴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此外,东至县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画卷。(梁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