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蚌埠
淮畔青松傲立,暗夜星火长明——记抗战时期小蚌埠支部第一任书记高揖三烈士
隐蔽战线的播火者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21 16:05:35 责编: 武静

从《南京照相馆》到《731》,近期热播的两部抗战题材电影在完整记录侵华日军暴行的同时亦反映着国人的觉醒与抗争。在烽火岁月,正是在一位位抗战播火者引领下,不断唤醒了平凡人物深埋于心底的良知与勇气,使他们从挣扎、觉醒走向抗争。

翻看蚌埠抗战史,当年一位名叫高揖三的青年,以蚌埠沦陷区的杂货店、照相馆为联络点,从这里搜集情报、筹集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淮北抗日根据地。并在当地创建了抗战时期第一个地下党组织,成为烽火岁月里蚌埠城区隐蔽战线的播火者,在漫长的暗夜里,点燃了抗日斗争的点点星火。

毁家纾难 青年教师毅然投身革命

蚌埠地处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要冲,抗战时期,是日伪占领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国统区人员、物资、信息流动的枢纽,使得这里成为多股势力争夺之地。多年来,蚌埠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照东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终于还原了高揖三烈士当年那隐秘而激烈的城市地下抗敌斗争图景。

高揖三,原名高维让,1909年生于小蚌埠后楼村的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在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求学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1930年返乡任教,在课堂上传播进步思想。1936年,他联合进步知识分子成立的“求生读书会”,与安徽省立第二乡村师范“现实社”携手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虽遭国民党逮捕羁押28天,却愈加坚定革命信念。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高揖三北上延安受阻,转赴安吴青训班学习,在这里系统接受了革命理论和实践斗争的教育。 1938年入党后,他根据组织安排返回安徽阜阳、蒙城等地从事统战工作。1941年分配至中共淮上地委所属的怀远县五区从事民政工作。皖南事变后,随着新四军第四师向津浦铁路东转移,淮上抗日根据地的干部也化整为零,疏散隐蔽。

潜伏敌后 建起楔入沦陷区战略前哨

此时,高揖三接到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在蚌埠开展地下工作——发展党的地下组织、筹集根据地急需的西药、油墨等战略物资、搜集传递沦陷区日伪军重要情报。

1941年11月的一个深夜,在当年小蚌埠东后楼村北津浦铁路旁的芦苇荡中,高揖三宣布成立小蚌埠支部并任书记。小蚌埠支部也成为抗战时期蚌埠市区第一个党组织。支部很快与淮北区党委取得联系,成为根据地楔入蚌埠沦陷区的战略前哨。

高揖三的家乡小蚌埠(即现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位于津浦铁路东西两侧、淮河以北,与沦陷区蚌埠城区隔淮河相望,与津浦铁路以西的国统区毗邻。高揖三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开展隐蔽斗争。他以私塾先生身份创办免费的农民夜校,既传授文化知识,更传播革命真理。通过家族关系,他争取到担任汪伪乡长的二哥高仲华和蚌埠商会会长高蔚轩的支持,构建起地下交通线和物资采购网络。

支部成员渗透到各个关键领域:在码头发展杜方成等工人党员,建立水上运输线;安排高介福等进入伪警系统,开展策反工作;在《大中国报》印刷厂安插排字工,进行宣传斗争。他们还多次成功掩护包括杨光群、姚毓慧等多名干部转移至津浦路以东的根据地,高揖三的家成为跨越封锁线的“安全通道”。

在物资输送战中,地下党员们创新斗争方式:将缝纫机拆解藏入菜筐,用牛车运送铁轨,甚至创造“幽灵线路”干扰日军通讯。1943年秋夜,杜方成等党员在淮河上智引日军巡逻艇,保住了根据地急需的医药物资。

暗夜星火 播下尽燃淮河两岸革命火种

1944年10月,小蚌埠支部划归新成立的中共蚌埠工委(“淮河办事处”)领导。1945年3月,高揖三到根据地向张漫萍汇报工作后,张漫萍带高揖三来到蚌埠城内的留芳照相馆,与从事秘密工作的党员康善贤见面。留芳照相馆因毗邻汪伪政府,是搜集情报的绝佳地点。高揖三当即决定撤换掉之前的联络点“王友友什货铺”,并以留芳照相馆为联络点开始潜入敌人的心脏地带收集情报、物资。

因身份暴露,1945年6月高揖三撤回根据地。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再度潜返蚌埠部署接收工作。高揖三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而积劳成疾,于1946年3月3日因急性肺炎在泗县去世,年仅37岁。1949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淮畔青松傲立,暗夜星火长明,高揖三虽然牺牲,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继续燃烧。小蚌埠支部在解放战争中继续开展城市隐蔽斗争,最终迎来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

2021年11月,蚌埠市淮上区在烈士当年长期隐蔽、斗争的家乡——小蚌埠镇桃花园社区(原小蚌埠东后楼村)建立了中共小蚌埠支部纪念馆,重点展览高揖三烈士史料、书信、物件。 (高揖三烈士之孙高晓东对本文有贡献)

强飞 通讯员 郭照东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