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医大,我有广阔的实验空间,可以轻松搭建科研团队,发展空间很好。”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马飞坦言,落户合肥的决定做对了。
徐马飞2002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曾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觉得安徽医科大学提供的科研条件和配套都挺好,最终将户口从上海迁至合肥。
事业是吸引人才汇聚的磁场。近年来,合肥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平台载体建设,作为服务人才的重中之重,依托一流事业平台打造吸引集聚人才的“强磁场”。
“引凤”定要先“筑巢”。作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市积极创建国家人才平台,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分类制定人才支持举措,只要“值得”一定“舍得”,去年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17%,居全国城市前列。2022年,合肥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前进4位。
目前,合肥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12个,这些“国之重器”让合肥集聚众多的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其中,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战略领域,集聚人才超7000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合肥诞生。
人才是鱼,“生态环境”如水。合肥市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大力支持政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广泛集聚各类人才。
合肥创新多种方式与清华、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共建48个新型研发机构。实行基础设施地方代建、“交钥匙”工程,用最短的时间、最优的品质让科研人员“拎包入驻”;将新型研发机构纳入人才政策重点保障,给予年度经费支持。目前,各新型研发机构已集聚海内外研发人才5000余人,开展各类科研项目2800余个。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成我国首个“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省院市校”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累计孵化中国科大和校友企业超300家,招收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逾千人。
以项目聚才,用事业留人。依托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吸引高端产业人才,以人才汇聚助推产业升级。目前,合肥已培育出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6个千亿产业链,形成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为代表的产业地标,集聚各类产业人才超50万人。
城市求贤,君子择城。除了用事业留人,还要提高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聚焦人才发展需求,合肥集成出台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实现政策“一口出”“一单清”。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将薪酬、岗位等市场化要素作为企业人才认定的主要依据,认定专才、特殊人才超1500人,按薪定才超4500人。建设科大硅谷,链接全球校友网络和创新资源,不断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围绕产业所需,持续开展合肥专班“高校行”、高校师生“合肥行”、“合肥千企万岗请您来”等人才活动,
2022年,合肥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首超30万人,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汇聚各类创新平台,推动着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加速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本报记者 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