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黄山
聚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市”,黄山市两级法院不断加强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
以法之名守护秀美山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5-29 09:42:05 责编: 李桑

黄山,秀美山水天下卓绝,古徽州千百年来的沉浸积淀,勾勒出一幅幅绿意满盈、物华天宝的新安画卷。省委将“支持黄山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市”写入我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近年来,黄山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保护好“绿水青山”积极贡献司法力量。

法治屏障“护绿”

黄山市森林资源丰富,700多种树木自然分布,林地面积达1249万亩,是华东重要的生态屏障。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近年来,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隐忧袭来,保护以国宝迎客松为代表的黄山松责任重大。

在歙县法院审理的一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某农业发展公司在明知枯死松树为疫木的情况下,私自运输至其厂区加工,非法调运、生产、销售感染松材线虫的原木31.16立方米,造成植物疫情传播的重大风险。法院依法以妨害动植物防疫罪对被告人予以严惩。

据办案法官介绍,该起案件中,被告人为一己私利,将枯死疫木和未经检疫的进口原木加工成板材、托盘销售,其中均检出松材线虫,一旦售出,后果不堪设想。在法律惩戒和教育下,被告人认罪悔罪,积极履行调解协议,主动消除危险,支付疫木除害费用3万余元,并公开赔礼道歉。

祁门县郑某等人非法采伐、出售树龄100年以上的野生红豆杉4株,对珍贵林木资源造成严重损失。祁门县法院以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判处郑某等人有期徒刑3年8个月至1年6个月不等,追缴违法所得,判令赔偿林木生态经济损失13万余元。该案曾入选安徽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据统计,2018年以来,黄山市两级法院共受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405件,其中非法采矿及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自然资源案件210件。

阻断疫木传播,严惩盗伐滥伐,保护珍稀植物……近年来,黄山市两级法院持续加强森林资源司法保护,全市侵害森林资源犯罪案件从2018年的80件下降到2022年的22件,妨害植物防疫犯罪连续3年保持为零。

司法利剑“斩污”

2012年,新安江流域开展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黄山法院主动跟进、加大保障,护佑“一江碧水出新安”。

针对辖区生态环境多样、人员编制较少特点,黄山市中院由专门审判庭实行“三合一”审理;基层法院各有侧重,在源头设立生态保护巡回法庭,加强水源地、重点林区水土保护,中下游设立“轮渡法官调解室”、司法保护工作站,常态化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释法,妥善化解河道综合治理等环境纠纷,以点拓面实现流域地域一体保护。

紧盯岸上、水上和产业污染源,严、实、准、快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在休宁县法院审理的余某等5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对余某等在新安江支流水域使用农药毒鱼行为,法院依法分别判处被告人7个月到9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对破坏新安江流域环境资源案,法院并非一判了之,而是积极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恢复性司法,将环境修复情况作为量刑情节,努力实现惩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赔偿损失有机统一。

2022年2月17日,春寒料峭,徽州古城太白楼前,一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执法活动直播展开。一箱箱鱼苗从车上卸下,在全体参与人员“保护新安江,鱼你同行”口号声中,鱼儿跃进清澈江水。当日,10万尾鱼苗通过4个放流点放流至新安江,而购买鱼苗款项则是6名被告人因非法捕捞被法院责令缴纳的生态修复补偿金。30余万网友通过安徽政法微博、黄山政法微信平台及官方抖音号观看了直播。

据了解,黄山市两级法院积极发挥府院联动共治作用,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从2018年的117件下降至2022年的58件。深化法检协作,发挥公益诉讼预防性、恢复性保护功能,依法审理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40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信息共享、争议预防,涉及3万多名渔民的新安江网箱退养、整治,未发生一起行政纠纷。携手杭州法院签订新安江—千岛湖司法协作框架协议,与衢州、南平、上饶法院达成“联盟花园”守护共识,共画环境资源保护“同心圆”。

能动司法便民

黄山物产丰饶,春茶、夏果、秋菊、冬货收获不断。针对经济作物耕作时令性强、收获采摘时间短的特点,黄山市两级法院搭建“时令法庭”“午间法庭”“半天法庭”等便民法庭,让群众不误农事、无忧解纷。

歙县深渡镇的漳潭、绵潭和瀹潭3个自然村,盛产远近闻名的“三潭枇杷”。2022年的“三潭枇杷”成熟季节,村民方某与庄某却为一棵枇杷树发生纠纷。原来,方某父辈种植的这棵枇杷树位于庄某屋旁,枝繁叶茂,影响到庄某家的采光。庄某多次要求方某移除枇杷树,村干部反复协调无果,遂请深渡人民法庭出面调解。

法官闻讯上门,与村干部一起勘查现场后,一致认为枇杷即将成熟,暂时不宜修剪树枝。同时告知方某,民法典明确居民依法享有采光权,树木遮挡采光不能超范围。经过法官细心说法明理,方某当场送庄某20斤枇杷作为补偿,并承诺等枇杷采摘完后进行剪枝,确保不影响庄某家采光。两人欣然签下调解协议。

聚焦山区富农富民需求,深渡人民法庭致力打造不违农时、不误农事、不添诉累的“身边时令法庭”,保证“庭审地点离家近,开庭时间群众定”。如今,“时令法庭”“午间法庭”等便民机制经验做法已经得到广泛推广。

日前,位于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的“作退一步想”法官工作室,走进了两位因房屋租赁产生纠纷的旅游业经营者。在耐心倾听双方意见后,法官运用“听、理、劝、借、退、和”六字“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实际经营困难。“各退一步”下,双方围着“和合桌”共饮和气茶,在悠悠茶香中握手言和。

据了解,黄山市两级法院紧跟旅游业发展大局,全域布点司法资源,全市4A级以上景区实现旅游巡回审判点全覆盖,涉旅纠纷四处可解、快审快结。推动建立民宿业调解委员会、“写生研学”等特色基层调解组织,与景区管理、旅游部门联处联调,及时协助解决游客需求,让游客安心、消费放心。

此外,为积极回应优化营商环境司法需求,黄山法院还在全市主要经济园区搭建司法服务平台,建立规上企业定向联系、“法润百企”普法宣传等常态化制度机制,为企业安心经营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李晓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