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六安
乡村振兴大潮中,革命老区如何不掉队、跟上队?近年来,六安突出党建引领,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老区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3-02 09:11:54 责编: 李桑

一线生力军从哪来?

——引育并举,锻造过硬队伍,强化人才支撑

2月底,乍暖还寒。走进霍山县黑石渡镇戴家河村的蔬果采摘大棚,入眼却是一片生机:青的红的圣女果、彩色的贝贝南瓜等,成片地悬挂在枝头。

“我们与上海永辉、华润苏果、合肥红府等超市,都签订了订单合同,这些农产品供不应求,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戴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厚云介绍,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9.8万元。

3年前,可不是这般光景。

“95后”的陈义军,现在是戴家河村班子成员、团支部书记。2019年12月,他通过乡村振兴专干招考到村。他清楚记得,刚来时,村集体经济薄弱,干群关系不睦,信访矛盾突出。就在这一年,戴家河村被认定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

时值换届,“80后”女干部张厚云一肩挑起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担子,陈义军也被选进村“两委”班子。

村集体流转600多亩土地,成立合作社统一运营,因地制宜种植蔬菜、瓜蒌子……年轻干部的加入、领头雁的带动,让戴家河村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注入了动力。

“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有力推动了老区在乡村振兴赛道上的加速跑。”六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耿鹏介绍,为充实乡村振兴生力军,六安市创新实施“三个一”,即抓实1村1名全日制大学生、1名 30岁以下团支部书记、1名35岁以下妇联主席的配备,采取公开招录、专岗招聘等方式,选配一批年轻人进入到村干部队伍。目前,全市1795个村中,全部实现“三个一”配备的村已达1159个,占比超过64%。

人才是引领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六安市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引育并举,选好用好干部,激发人才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六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丁先丰介绍,近年来,全市精准选派1400多名干部扎根一线、驻村帮扶,去年479个村争取帮扶资金 5.33亿元,落实各类项目2648个;组织动员 90多名机关干部“下沉”乡镇、农业产业园区,担任乡村振兴专员,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赋能增效;搭建“鸿雁回归”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促成8000多名在外乡土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抓好人才储备,建好“蓄水池”。着眼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成产业发展带头人,六安市委组织部联合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开办“农科班”,开设农村电商、特色种植养殖等专业,实施3年制定向委培,目前已招收两期学员,在校学员600余名,培养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

发展动能如何激活?

——选准培优,壮大乡村产业,厚实村级“家底”

八成年轻人外出打工,多处土地处于抛荒状态,几年前的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地散人心更散,趋于“空心化”。

如今的黄墩村,不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而且“家底”日渐厚实,2022年村集体纯收入超过140万元。

从“白手起家”一跃成为六安市的“明星村”,个中奥秘何在?金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一功认为,这得益于黄墩村坚持党建引领,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选准了发展路径和发力方向,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黄墩村明确了“集体领办、股份合作、村企共赢”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相继孵化出柳抱丝粮油开发公司等9家子公司,实现了“破茧成蝶”式的跨越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净收益达146万元,实现群众分红86万元。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六安市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紧抓在手上,接续实施五年提升工程,实现“消空壳、去薄弱、扩强村”三级连跳;创新推行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核心,“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体系为保障,村集体成立或入股公司为支撑的“一社三会+N公司”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发展步伐。2022年,六安全市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提高17%,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57%。

资源联享、利益联结、产业联盟。舒城县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强乡村特色产业规划引领,通过支部联建、抱团攻坚,大力推动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领办合作社、强村带弱村,实现“联村联创”“百企联村”的发展格局,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集体经济发展成果与村干部报酬联结机制的构建,有力激发了村干部引领发展的热情。六安市出台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办法,按照政策扶持、资源出租、自主经营等类型,根据增收的难易程度,设定不同比例激励绩效,对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贡献突出的村“两委”成员,由财政出钱进行激励。2022年共兑现808.35万元,覆盖3475 名村干部,有力激发了村干部千方百计谋发展、千辛万苦闯市场的热情。

2016年以前,霍山县与儿街镇山王河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2017年,村“两委”决心做大艾草产业,成立金土地生态农业合作社,陆续建立起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9800元跃升到现在的200多万元。“把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我们拿到的激励也多了,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山王河村党总支书记孙胜告诉记者。

党建引领,信用变“金”。六安市高质量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采取差异化授信和整村授信等方式,有效对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乡村产业链上。据统计,去年累计为1.6万户信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5.6亿元,有力支持了中药材、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治理怎么优化?

——构建源头治理体系,畅通诉求表达通道,及时解决“急难愁盼”

“我们新庄这里连个像样的公共厕所都没有。”“我建议河边的施工便道还要留着,我们下田干活方便。”……

2月14日晚,霍山县但家庙镇胡大桥村村民张贞亮家里灯火通明,一场“但说无妨”活动正在开展。20多户村民和镇村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坐在堂屋,面对面讲问题、说意见。

2022年,但家庙镇党委探索建立“但说无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利用群众晚饭后空闲时间,组织镇村干部走进群众家中,同围一张桌、同谈一席话,真诚听取村民反映问题与建议,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

“一年来,活动已举行100余场,收集并解决群众反映矛盾纠纷50余件。”但家庙镇党委书记高阳表示,“但说无妨”活动搭建了乡镇干部宣传政策的平台,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的通道,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乡村要振兴,乡村善治是保障。六安市大力推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依托一个网格,搭好就业创业、智能管理两个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群众诉求收集响应、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和群众参与多元激励3项机制,做到基层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

前移重心关口,注重源头治理。六安市建立健全“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健全完善13项工作机制,开展“无越级访乡镇(街道)”创建,推动形成依托党建抓信访、抓好信访强治理的工作格局。去年,全市无越级访乡镇(街道)占比从一季度的23.9%提高到年底的80.3%。

让无事者有事干、无为者有作为……去年以来,六安市叶集区推深做实“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建立“群众呼叫、书记必到,群众点单、党员服务”机制,让群众遇到“急难愁盼”首先想到党支部,党支部第一时间为民解忧,促进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成功创建了“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区”。

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六安市在信息采集环节广泛开展“叩门行动”,推动村干部走村入户收办诉求。去年,全市村党组织协调解决农村宅基地、就业务工等“急难愁盼”事项13.5万余件,组织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3.9万余次。

(记者 黄永礼 见习记者 班慧 通讯员 陆组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