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马鞍山
马鞍山:应急广播打通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来源: 2021-11-30 15:26:38 责编: 李桑

马鞍山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应急广播标准规范和省广电局要求,加强建设理念和运维管理模式创新,让应急广播在城市和农村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有效打通应急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切实成为造福民众的民生工程。

理念创新,平台搭建有质有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马鞍山市应急广播建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要求,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应急广播建设工作新局面。一是变“被动建”为“主动抓”。2017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9年8月,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加快推进应急广播建设,计划到2022年底完成全省应急广播建设目标。马鞍山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相对全省其他地市起步较晚,2020年四季度开始启动招标建设工作。由于应急广播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市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带队赴具有优秀经验的嘉兴、湖州等地考察学习,结合马鞍山实际,提出有效破解难题的工作思路,形成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作为实施管理主体、集中协同同步推进的工作格局,实现以更大力度、更快进度、更高质量推进全市应急广播平台搭建。二是变“独角戏”为“大合唱”。马鞍山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负责建设,市广播电视台管理运营。为最大化发挥应急广播系统功能,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现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将市级平台选址确定为市广播电视台。平台建成后,由市广播电视台负责平台管理运维、信息发布等工作。各县应急广播体系技术标准及功能需求,与市级及各区应急广播技术方案保持相对统一。通过自上而下的引导,各部门通力协作,构建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变“小喇叭”为“大平台”。在多方合力推动下,马鞍山市应急广播体系于5月18日在全省率先启动运行,覆盖市辖3个区和3个开发园区。截至11月初,市级和各县(区)、开发园区应急广播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建成市级平台1个,县(区)级平台9个,镇级前端49个,村级前端530个,户外广播终端5433个。在发挥“战时应急”功能的同时,强化“平时宣传”功能。马鞍山市应急广播体系将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台、市文明办等30余家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部门纳入成员管理体系,不定期发布应急预警、气象预报、文明要求等信息,将应急广播打造成真正造福人民的民生工程。

内容创优,阵地宣传有声有色

马鞍山市应急广播建设坚持把传递民生信息放在突出位置,覆盖城乡、高效运转的应急广播体系,逐渐成为传播理论思想、党史国史、民生信息的“大平台”,成为“战时应急,平时宣传”的“新渠道”。一是精心策划。依托市级平台,专门设立应急广播调度控制中心和应急广播融媒体直播中心,其中直播中心专门负责内容的策划、生产、播出、管理。围绕政策宣传、形势宣传、知识普及,发挥应急广播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达党委政府决策部署、部署疫情防控、深化文明创建、宣传防诈骗知识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一月一主题、每周有策划、内容有出处、播出有效果。二是突出主题。“市民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马鞍山市应急广播。首先请收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录音摘要……”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马鞍山市专门开办党史学习教育专栏,精心策划党史知识、党员故事、《和含支队》《红色江山代代传》等马鞍山本土原创红色歌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内容,以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丰富全面的创作内容、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每天分4个固定时段进行播出,每个时段播出时长15分钟,引导党员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重温百年党史,传承红色记忆。三是拓展功能。在实现定向发布逐级可控、信息发布高效直达等基本功能基础上,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探索融媒体直播形式。发挥应急广播融媒体直播室作用,通过制播流程再造,实现一次制作,应急广播终端发布;调频广播、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同步播发,对“两微一端”新媒体同步推送。发挥系统可拓展性特点,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对户外大屏、楼宇电视等多媒体终端同步推送。下一步,还将实现文明实践平台与应急广播数据共享,利用应急广播,扩大宣传效果。

机制创活,运营管理有章有制

马鞍山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坚持在机制保障上下功夫,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化、规划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让应急广播常态播出、高效运转、安全可控。一是理顺工作机制。马鞍山市严格依照省应急广播系统运维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市、县(区)应急广播运维管理规章制度。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建立应急广播考核机制,压实各载体单位工作责任;市广电台认真梳理市应急广播平台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技术维护、运行管理等规章制度,分环节、分步骤落实到责任人,确保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安全和可溯;各县融媒体中心,区委宣传部负责本辖区应急广播平台运维管理、信息播发及终端网络的维护管理。科学规范、安全有序、高效运转、常态推进的工作机制,有效保障了“小喇叭”村村响、天天响。二是建立响应机制。马鞍山市应急广播各责任单位成立领导组,建立响应机制,针对音柱声音偏大影响居民正常休息、部分终端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部分终端因电源断电不在线等问题,及时召开调度会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健全完善技术维护、例行检修等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应急广播平台和网络终端的巡查维护,定时巡查和不定期检修,有效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响应、及时解决,确保应急广播高效安全传输。三是落实安全机制。马鞍山市应急广播坚持把安全播出放在首位,落实落细安全机制,严格按照意识形态阵地管控要求,毫不松懈加强阵地管理,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平台安排专人密切监视系统设备运行情况,相关工作人员恪守保密制度,系统设备登录密码定期更改,密钥由专人负责保管,确保应急广播安全高效运行。疫情防控、气象预警、防灾减灾等民生信息关注度高、敏感性强,各单位严格按规定要求加强审核,落实“三审制”,保证发布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小喇叭”“大宣传”优势。

宣传创效,群众乐享有滋有味

马鞍山市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责任与担当,每天定点的应急广播节目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栏目”,党的理论、疫情防控、民生信息等通过“小喇叭”,如春风化雨般融入了群众的生活,成为了每天守好期待的“好声音”。一是架起 “连心桥”。许多市民尤其是很多老年人纷纷表示,“小喇叭”唤起了对以前乡村大喇叭的记忆,现如今科技更发达了,传播更清晰了,内容更丰富了,尤其是今年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听了很多党史小故事,深刻感受到建党百年太不容易。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了大量实事、好事,更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希望让更多的党史知识,通过广播传递给青少年,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当好社会主义接班人。二是服务 “零距离”。相较于收音机、电视、电脑、手机等私人性媒介,安装于乡村街道公共空间的“小喇叭”,信息传播具有公共性、共享性、代入性,契合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今年下半年南京疫情异常严峻形势下,作为毗邻的马鞍山博望区充分发挥中心,区、镇、村和社区46个应急广播系统平台及629个户外广播终端作用,广泛动员居民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播放疫情防控知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部分居民对这项工程由最初的不理解甚至反对阻碍,转变为主动走门串户宣传应急广播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三是惠及“大民生”。在广播终端位置加装摄像头是马鞍山的创新举措,不仅能“喊得出”,而且能“看得见”。在今年暑假,“小广播”扮演了一次“大英雄”角色,工作人员通过后台发现,节庆广场一儿童玩耍不幸落水,旁边没有大人在场,工作人员及时通过喊话路人相救,落水儿童幸免于难。不少居民获知后,认识到应急广播所发挥的作用,纷纷通过“市长信箱”“12345”热线,呼吁扩大建设范围,尤其是建议在公园和广场建设可视化应急广播。在广大市民的呼吁下,雨山湖公园、市政公园、三匹马等主城区重点广场、公园逐步覆盖。现如今,应急广播如雨后春笋般在马鞍山大地涌现,成为传播新思想、惠及“大民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关新闻
满地现金!马鞍山警方捣毁一野外流动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