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马鞍山
马鞍山 奋力打造长三角的“白菜心”
来源: 安徽日报 2023-08-17 07:45:41 责编:

“就在上个月,和县浮沙圩湿地公园内的观光小火车、越野车都正式对外开放了,这里一下子成了亲子游的好去处。就连暑假这么热的天,也有不少游客傍晚来长江西岸游玩。”8月15日,林海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浮沙圩项目负责人刘超介绍,景区内的无动力儿童游乐设施也将于今年9月启动建设。

漫步在长江岸线的生态廊道,一眼望去,一步一景,一江一城。近年来,马鞍山始终坚定不移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全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新征程上以更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长三角的“白菜心”。

厚植一江两岸清新绿色

夜幕降临,华灯璀璨,位于马鞍山市采石古镇的“长江不夜城”流光溢彩。

合肥的胡颖来看望在马鞍山工作的女儿,空闲时,两人一起游览了当地很多地方,“长江不夜城”就是其中一站。“没想到马鞍山还有这样一处如此具有文化内涵和科技感的夜游景点,体验感非常好。”胡颖惊叹道。

璀璨不夜城的背后,是长江马鞍山段的秀丽风光。

近年来,马鞍山市借“环保督察”之力,锚“问题导向”之航,执“绿色生态”之笔,落“环境整改”之实,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强力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加快构建长江生态安全屏障。

打出组合拳,形成大合力。全面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在完成23公里长江东岸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长江西岸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开展国土绿化提升,实施林业增绿增效,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重塑了美丽长江马鞍山段新岸线;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严格森林资源管理,在全省率先开展湿地碳汇研究……一项项举措齐头并进,重塑长江岸线,谱写生态文明建设马鞍山新篇章。

一江碧水“见证”两岸蝶变。长江东岸,薛家洼、杨树林、采石矶等一批湿地公园、滨江生态绿廊和文化旅游景区“串珠成链”。长江西岸,零点公园、浮沙圩、城市视窗-和州之心华丽蝶变“以线串面”。

“玉带”重现婀娜身姿,披上绿色“盛装”。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炙热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绿色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为长江两岸戴上“翡翠项链”。

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马鞍山有着更长远的考量——竭力保护、永久传承、大力弘扬长江文化。

8月11日,以“人民保护长江 长江造福人民”为主题的2023马鞍山首届长江文化论坛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嘉宾代表济济一堂,碰撞思想、深入对话,共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共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计。

在这里,长江文化与这座城市相聚;在这里,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生态文明之光。

绘就产业发展生态底色

今年6月6日,历时18个月的马钢新特钢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总投资92亿元、分两期建设,项目采用了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冶炼和控制技术,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特钢行业单体最大生产基地。

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对城市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2年2月8日,马鞍山市召开制造业三年倍增突破年暨“改作风办实事优环境”动员大会,并发布《马鞍山市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聚焦“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以产业发展打造新高地,以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以项目投资增强新动能,扎实推进制造业三年倍增。

出台支持企业“稳生产、扩投资”政策;完善市领导联系包保载体制造业三年倍增工作机制;分载体、有步骤地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迭代升级4.0版亩均效益评价办法……重心向制造业聚焦、力量向制造业集中、资源向制造业倾斜,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马鞍山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从2018年的12.59万元提升至23.55万元,增长87.1%。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3年来,马鞍山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1+3+N”产业集群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风口”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水平。

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20.6%,居全省第三;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1%,较2021年提升4.2个百分点、较2020年提升5.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幅49.6%,居全省第一。

向“绿”而行,向“新”而生。如今的马鞍山,质量结构优化提升,转型发展加快跃升……持续优化创新的产业生态,正推动马鞍山市在一次次革故鼎新的改革征程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动力。

提升广大群众幸福成色

立秋已过,处暑未至。在马鞍山市永丰河与古床博物馆之间,烟墩山遗址公园里,市民循着步道散步休闲,而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该公园去年冬天完成建设,眼下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夏秋交替,美丽的景色让这座公园成为了市民纳凉的好去处。

公园内小广场及园路采用透水铺装,促进雨水径流下渗,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利用场地竖向在各个汇水分区最低点设置湿塘、雨水花园,使雨水径流安全排放……既可登高,亦可临水,公园将生态修复与城市品质提升结合,成为集趣味性、文化性、开放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

一处小小的公园,藏着幸福的密码。依托于近年系统治水的实践,马鞍山水环境持续向好。从蓝天保卫战到碧水保卫战,再到净土保卫战,一直以来,该市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推动环境污染防治向纵深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向全面进展,持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

一组“成绩单”见证事实。

3年来,马鞍山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2022年PM_2.5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9,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1。

马鞍山市地表水国考、省考核断面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对马鞍山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予以通报表扬。

马鞍山市被列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对象。先后获批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共同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这座城市奋力打造生态优的“白菜心”的铿锵步伐仍在继续。

(任德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