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讯 1月7日,安徽商报率先报道了合肥市医疗保障信息新系统因出现系统不稳定、异地就医不能结算等问题,自1月5日11时起,合肥市医改(医保)办暂停了新系统运行。当天中午,合肥市医改(医保)办通报了新系统整改的最新进展。
按照整改方案明确的时限,依据测试结果,自1月8日起,合肥市区总额预付协议机构将分期、分批上线启用;自1月9日起,县(市)协议机构将分期、分批上线启用。对前期已完成培训且能够熟练使用新系统顺利完成刷卡操作的药店和门诊部,经申请后24小时内开通服务;其他药店和门诊部将由晶奇公司组织再培训和点对点技术支持服务后申请开通。
同时,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医保信息系统暂停期间给职工和居民看病报销带来的影响,合肥市医保中心制订下发了《医保信息系统停运期间医保结算过渡方案》。方案明确:过渡期间,医院可按照40%、55%的比例分别收取住院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的预缴费用,其他费用挂账处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收取预缴费用,待医保系统平稳运行后按医保政策结算;其他特殊情形的过渡结算办法,由协议医疗机构与当地医保中心协商提出解决办法。
201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合肥市积极开展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整合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基本医保,以及大病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治等医疗保障职能。同时,整合了城乡居民医保政策,提高了居民保障待遇,实现了市级统筹。
为确保政策落地生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合肥市加快推进全市医疗保障信息系统(“三保合一”业务经办系统)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健康脱贫、参保缴费、智能审核和结算、实时监控、医疗行为监督、行政执法、统计分析、投诉举报为一体的功能需求。2018年10月8日,合肥医疗保障信息系统项目经批准立项;10月29日,经合肥市政府采购中心组织的竞争性磋商确定安徽晶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合肥市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2019年1月2日,新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新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出现系统不稳定、异地就医不能结算等问题,给职工和居民看病报销带来了不便,医药机构反映强烈。对此,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1月3日,合肥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作出批示,要求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做好衔接,确保稳定。
按照合肥市领导批示要求,合肥市医改(医保)办立即召开会议研究梳理系统运行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于当天下午安排分管负责人带领晶奇公司、监理公司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到合肥市一院等几家大的医院现场了解情况、研究解决措施。1月4日上午,合肥市医改(医保)办再次召开会议,并根据监理公司意见,要求晶奇公司1月6日前解决相关问题。但截至1月5日,系统建设仍然存在问题。为了避免系统继续运行带来的风险和影响,1月5日11时,合肥市医改(医保)办暂停了新系统运行,并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解决方案。
1月6日,合肥市政府领导主持召开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以及法律、医保信息专家等参加的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相关应对措施。会议责成系统开发商晶奇公司限期解决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
按照会议要求,安徽晶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订了《合肥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整改方案》。按照整改方案明确的时限,依据测试结果,自1月8日起,合肥市区总额预付协议机构将分期、分批上线启用;自1月9日起,县(市)协议机构将分期、分批上线启用。同时,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医保信息系统暂停期间给职工和居民看病报销带来的影响,合肥市医保中心制订下发了《医保信息系统停运期间医保结算过渡方案》。方案明确:过渡期间,医院可按照40%、55%的比例分别收取住院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的预缴费用,其他费用挂账处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收取预缴费用,待医保系统平稳运行后按医保政策结算;其他特殊情形的过渡结算办法,由协议医疗机构与当地医保中心协商提出解决办法。(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