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图片新闻
走进体博馆 重温赛场风云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12-13 09:17:16 责编: 刘东伟

安徽省体育博物馆的藏品。 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安徽省体育博物馆的藏品。 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市民在安徽省体育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近期,坐落于省体育局机关院内的安徽省体育博物馆开馆,这是我省首家综合性体育博物馆。

展示体育成就的“风景线”

安徽省体育博物馆原为省体育局办公用房,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典型的仿苏式建筑,外观庄重典雅,2017年被列入合肥市第二批保护性建筑名录。该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展陈面积1400平方米,共四层。一层为序厅、奥运主题厅及临时展厅,二层为安徽体育发展史展厅,三层为安徽传统体育展厅,四层为办公地点和学术研究交流场所。

走进博物馆,迎面是一块以“美丽安徽,活力体育”为主题大型铜质浮雕。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位于正中央,周围环绕着许海峰举枪射击的英姿,体操举重摔跤击剑等安徽优势体育项目,华佗五禽戏的经典招式,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从现代体育到传统体育,饱含安徽特色的体育运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许海峰洛杉矶奥运会金牌的复刻品,到李娜悉尼奥运会折桂的现场照片;从邓琳琳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的比赛服,到孟苏平里约奥运会的领奖服……一块块奖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一代代运动健儿奋斗的青春、创造的辉煌。

“目前,博物馆收藏展陈奥运会奖牌9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3枚,世锦赛、世界杯金牌23枚,亚运会金牌12枚,全运会金牌42枚,以及其他各类藏品400余件、珍贵照片50余幅。”省体博馆馆长仇应龙介绍,该馆通过文字、图片、图表、实物和视频等形式,回顾安徽体育事业70年的发展历程,展示安徽体育事业70年的辉煌成就,为观众讲述一幕幕动人的安徽体育故事。

弘扬体育文化的“百宝箱”

江淮大地接力传递的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农民群众在田间地头进行拔河比赛的照片,奥运冠军胸前金光闪闪的奖牌,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各种设施……一件件珍贵藏品、一个个体育人物、一段段时代光影,让省体博馆成为一个弘扬安徽体育文化的百宝箱。

“这里很多藏品来自体育等社会各界的捐赠。”省体育局办公室主任秦旭说,“自体博馆立项以来,我们开展了体育文物征集活动,很多运动老将把自己奖牌、证书捐赠出来,一些在外地工作学习生活的老运动员纷纷联系我们,希望为家乡的体育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马灵娟,我省首位女子武术套路“大满贯”选手,捐借征战北京奥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多哈亚运会和全运会夺取的4枚金牌;王文君,捐赠全运会群众比赛象棋项目金牌,这是我省首次参加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获得的第一块金牌;王明星、刘玉梅、陈珍、李兰等女子手球队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得女子手球铜牌,实现中国女子手球历史性突破,她们捐赠奥运铜牌1枚、比赛服1套、领奖服1套、中国代表团入场服1套、花名册1本及老照片等宝贵实物和历史文献……

当观众走进体育博物馆,驻足这些珍贵的藏品前,他们的思绪会被带回运动健儿为祖国和人民争夺荣誉的赛场,耳畔仿佛响起雄壮的国歌,眼前仿佛升起鲜艳的国旗,身为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自豪之情。著名游泳健将杨青,把珍藏30多年的汉城亚运会金牌、证书、参赛证捐献给省体博馆,他动情地说:“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那些历史的画面,这才是藏品最大的价值。”

赓续体育精神的“英雄谱”

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老将谢幕,新人崛起,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代代传承。一项项耀眼的成绩,是运动健儿对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赛场风云已然消散,但是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历程不应被忘记,省体育博物馆成为一部赓续体育精神、珍藏历史记忆的英雄谱。

1984年7月29日,在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60发慢射比赛中,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取冠军,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金牌榜和奖牌榜“零的突破”。站立举枪的蜡像、媒体的重磅报道、主题电影的光盘……一件件藏品记录那个载入中国体育史册的日子,让一位位前来参观的年轻运动员拾起自信力量、燃起爱国情怀。许海峰深有感触地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体育事业取得不少成绩,青年运动员应该经常到省体育博物馆看一看,激励爱国精神,汲取前进力量。”

体育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能够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省体育局局长李军说,省体育博物馆将继续充实展品内容,吸引更多公众尤其是青年学生走进来,让他们了解深厚的安徽体育文化,感悟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省体博馆不仅是安徽体育名人堂、安徽体育事业档案馆,未来更要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动员励志教育主阵地。”

(本报记者 张理想)

    相关新闻
粉丝扶贫助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