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出安徽特色,走在全国前列。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过去的贫困村、落后村变成富裕村、明星村。近日,本报派出采访小分队,探访了其中一批脱贫攻坚典型乡村——
“彩林”植出致富梦
8月25日,界首市邴集乡三和村彩叶树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对彩叶苗木进行养护管理。本网记者 程兆 摄
界首市邴集乡三和村精准施策,通过发展产业不仅鼓起了群众的腰包,还优化了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彩叶苗木产业示范基地的落成以及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和薄壳山核桃,三和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获得了“国家森林乡村”称号。也是因为产业的发展,三和村由以前的贫困村、落后村变成了现在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明星村。
近日,记者走进邴集乡三和村彩叶树种植基地,只见成片的彩叶树整齐排列,五颜六色,艳丽夺目,树林中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叫。站在路旁林荫下,阵阵香气随风飘来。基地负责人胡仲华介绍,目前基地种植了金叶复叶槭、金叶榆、加拿大紫荆、金叶杨、蓝冰柏、金红杨、美国红栌等50多个品种,640万株彩叶植物苗木,创造了亩产效益达15万元的“中国之最”。彩叶林不仅成为界首市响当当的农业品牌,还带动基地周边贫困户300余人就业。
现在的彩叶树产业红红火火,可就在几年前,三和村还在为选择合适的扶贫产业伤透脑筋。
“当时我们的环境脏乱差,各项发展都相对滞后,是出了名的‘穷村’,外来的企业不愿意到我们村进行投资,项目也落不了地。我们也尝试过种植蔬菜和养殖等,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最后都失败了。”邴集乡三和村村委会委员姜乾坤说。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三和村迎来了发展机遇。2013年,安徽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和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之后,以发展彩叶树繁育、销售为一体的界首市佳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三和村。“选择三和村,不仅考虑政策机遇,在土地使用上,邴集乡积极帮助我们成片流转土地,方便了后期公司经营管理。”胡仲华说。
为了让彩叶树能卖得更好、收益更高,彩叶树种植基地开展专人种植技术培训,并且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因残致贫的张意,是三和村张忙庄的贫困户,也是经常在彩叶树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之一,他在基地主要是从事剪枝、除草、打药等工作,每月基本上都能有1500元的收入,在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很快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三和村不仅大力发展彩叶树种植产业,还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狠下功夫。村里在马庄自然村流转土地307亩,建设10个养蚕大棚,发展桑蚕业,并与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签订购销合同,让贫困户享受订单服务,共带动23户贫困户脱贫。另外,在黄古堆自然村流转土地360亩,建设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并发展林下中药材“白术”的立体种植模式,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能,提升了经济效益。
在发展集体产业的过程中,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和村党总支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从群众中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走访中,一个贫困户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天天去基地干杂活,还要找人记工,还不如把整块地分成若干小块,包给个人管理,等药材收成后,按比例分成。”三和村党总支书记黄连云介绍说,这个建议实际就是采取以劳代股的形式,即解决了劳务资金支出过大问题,还解决好了带动贫困户发展的问题,实施“包干”更提升了贫困户的积极性。
经过三和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共同研究,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地块,分成了26份,分配给有劳动能力的26户贫困户家庭管理,收益的60%属于贫困户,40%作为村集体收益。
“我负责的这2亩地,拔草、管理等都是我自己干,干得好不好,一眼都看出来了!以前都是一窝蜂地上工,有的没有责任心,光拔大草,小草不拔。”黄古堆自然村的贫困户黄乾祥说:“现在收成好了,我的收益也高了,跟干自己的活一样!”
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2017年,三和村从贫困村顺利出列。
(本网记者 安耀武 本网通讯员 孙占峰 刘文琴)
白茶带富黄大村
8月15日,宿松县破凉镇黄大村西寺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村民在对茶树进行田间管理。本网记者 徐旻昊 摄
8月14日上午,宿松县破凉镇黄大村村委会会议室内人头攒动,中国农业银行宿松县支行的工作人员们正在逐一为到场的农户们进行信息建档,推广“惠农e贷”项目。“以前我们农户申请贷款还是挺难的,额度也不高。现在银行把服务都送到了村里,只要资质好最高能贷到30万元,对我们白茶基地扩大生产帮助很大。”办完信息采集,黄大村的宿松县黄大西寺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旭钊满面笑容。今年34岁的他,近年来看到村里的白茶产业发展势头正旺,便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乡发展白茶种植,如今不仅成立了合作社发展了100余亩的白茶园,还带动了10余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和朱旭钊一样,近年来黄大村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发展了白茶种植。漫步村中,处处可见葱绿的茶园,层层叠叠向山川深处铺开。“在发展茶园之前可不是这般光景,村里一穷二白,大伙想挣点钱就只能出去打工。”说起过去的贫困,黄大村党总支书记熊祥新感慨万千。
地处山区的黄大村曾是个地地道道的贫困村,全村3400多人,人均耕地却不足五分,发展困难重重。如何把劣势变为优势,将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黄大村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山地。
2012年,由黄大村“两委”5名村干部和村里有种茶意愿的4位农户牵头出资,村集体则以办公楼等入股,办起了宿松县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白茶、龙井等茶叶种植,并鼓励群众以资金或土地使用权入股。“当年就试种了100多亩,不过白茶效益慢,至少需要三年才能产生收益。我们也想摸索出经验,再带大伙发展。”熊祥新介绍。
2015年,白茶园迎来首次丰收,有了十多万元的收益,作为带头人的熊祥新继续壮大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一面带动更多村民加入扩大规模,一面持续更新设备加大茶厂投入。2016年,黄大村的白茶种植面积达到500亩。
“有了合作社,我不仅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现在自己也发展了两亩多白茶,日子肯定是越过越有奔头!。”70多岁的古岭组贫困户张林送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如今在茶园做工,一年工资收入就有两万多元。和张林送一样,常年在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就有8人。
2017年,借助扶贫的东风,黄大村整合了60万元的扶贫资金,贷款100余万元,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新型茶叶加工厂,可以完成新鲜茶叶从制作到储存的一整条生产链。如今黄大村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400多亩,其中一半都是村民们自我发展。针对贫困户,黄大村还利用扶贫资金免费向他们发放种苗,指导种植。
“虽然效益不错,但拿到浙江市场卖,价格只有正宗安吉白茶一半。价格上不去一直是我们的‘心病’。”熊祥新说。为了提升茶叶品质,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购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走出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之路。靠着标准化种植,黄大村如今每亩茶园的效益都在5000元以上,最高可达10000多元。“这两年我们都在尝试施撒有机肥、不打农药种植茶叶,今年我们已经计划向农业部门申请有机食品认证,争取在市场获得更大的认可度。”熊祥新满怀信心地表示。
在茶叶产业的带动下,早在2016年黄大村就顺利地整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0%以上降到去年年底的0.1%。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约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则从2014年的不足4000元跃至10000多元。
条件好了,村里的面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黄大村不仅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于2018年建成省级美丽乡村。“我们家就住在池塘边,以前臭气熏天,去年这口当家塘不仅清了淤,还砌了石栏,绿化了护坡。如今,这日子美了,家门口的风景也美了!”张摆组贫困户吴金娇脸上盈满了笑容。
(本网记者 洪放)
做活生态“水文章”
8月26日,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村民在晾晒荷叶茶鲜叶。 本网记者 吴文兵 摄
8月24日,在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碧绿的莲藕田里,荷叶田田,清香阵阵。
不远处,采藕工人“打出”的水花,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现在采藕不再像以前‘纯手工’了。”蒙城县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德轩向记者介绍新的采藕方法,先顺着荷叶秆儿找莲藕,然后用高压水枪将莲藕上的泥冲刷掉,很快一节节白生生的莲藕便浮出水面,这样采摘出来的莲藕完好无损,便于储存。
“我们合作社种植的是九孔莲藕,表面细嫩光滑,无藕丝,吃起来爽脆清甜,非常畅销。”周德轩对记者说,莲藕种植面积1000余亩,每天可采摘10000余斤,主要销往周边县区。合作社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目前有19名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活儿不重,离家还近,每月有600元工资。”今年56岁的贫困户胡灯志,2016年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务工。土地流转,再加上工资,一年下来增收近两万元。
荷塘旁边是连片的虾稻田。周德轩介绍,“虾稻共作”就是上半年养小龙虾,下半年种一季水稻的绿色种养模式,秸秆还田为小龙虾提供了饵料,小龙虾吃掉稻田里的害虫,粪便和残饵又可为稻田增肥,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虾稻共作”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周德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一季稻,毛收入不过1500元,但“虾稻共作”既养虾又种稻,一年下来毛收入达到7000多元。
2015年以来,薛庙村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调整农业结构。蒙城县展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率先流转土地2400余亩,引进“莲渔共养”“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村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周德轩还建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家庭养殖,为农户提供虾苗、技术指导,回收小龙虾,降低农户养殖风险。“今年的水稻也不错,没有什么病虫害。”记者碰到正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的薛平文。薛平文家有两口人,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两委”安排其到合作社务工,每天可以收入80元,2016年他家顺利脱贫。近两年,他看到虾稻共作的良好效益,便利用家里的10亩地,发展了虾稻共作。2019年小龙虾市场行情好,当年收入超过5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小龙虾卖不上价,但加上水稻收入,估计也能挣3万元,比单纯种地强多了。”薛平文笑着说。
薛庙村位于茨淮新河下游,地势低洼,水患频发,以前种植传统农作物连年歉收,群众收入较低。近年来,薛庙村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以“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改变了我们村。”薛庙村书记陈勇感慨地说。如今,全村74.3%的土地被流转用于发展“虾稻共作”“莲渔共养”种养模式,总面积达到7000余亩。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等形式实现大幅增收,同时还带动了300余户村民自主发展。据统计,2019年薛庙村户均增收62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飞跃,由2017年的21.65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65.86万元。
薛庙村的改变还体现在村容村貌上,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薛庙村盖起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修好了坑坑洼洼的村路,对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升级改造,对村居环境美化绿化,来体验乡下生活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不少村民还开起了农家乐。昔日水患频发的偏远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热地。2018年,薛庙村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示范村”。今年7月份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蒙城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活动期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
(本网记者 武长鹏 本网通讯员 王浩)
劳模扶贫“土生金”
8月15日,淮南市寿县张李乡油坊村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紧张有序地加工特色水饺。本网记者 李博 特约摄影 倪军 摄
摊开饺子皮,放上馅料, 手指一夹,再折出花边,5秒钟的瞬间,寿县张李乡油坊村贫困户何小红便包好一个月牙水饺。从开始的生疏到如今的熟练,她在饺子工厂每天的收入已有130元。在“凤还巢”的饺子工厂里,32名贫困群众不仅没有风吹日晒,还学了门手艺,在家门口变成了产业工人。
8月21日,记者走进油坊村,在这个淮南市寿县最偏远的乡村里,感受“劳模扶贫”带来的喜人变化。
油坊村位于寿县张李乡最西部,滨临淠河,与霍邱县隔河相望,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667人,人均不足五分耕地,发展的需求极为迫切。
2018年,全国劳动模范陈多田主动请缨,到张李乡参加扶贫。12月,他又主动要求兼任油坊村党总支书记,带领大伙脱贫致富。2019年3月,张李淠河湾劳模扶贫基地建设启动,开始迸发勃勃生机。
跟着劳模去扶贫,是安徽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扶贫活动。在油坊村,陈多田发挥劳模优势,发动身边的全国劳模和企业家资源,集众智汇众力,让产业扶贫成为劳模扶贫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写出“土、沙、水、林”四篇“生金”文章,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链的形成,更是脱贫致富的希望。
“跟着劳模来扶贫,咱们有信心!”2019年,淮南市瑞翊鑫隆蔬菜公司和寿县士银蔬菜种植合作社入驻油坊村蔬菜种植基地,建成5个全省一流的冬暖大棚,种植西红柿、西兰花、甜瓜。合作社负责人李杰告诉记者,我们让“土生金”,不仅带动32名贫困群众就业,也让村集体收入增加4.8万元。
利用张李淠河湾的沙地资源,油坊村的花卉产业也是日益红火,53个鲜花大棚里,向日葵、非洲菊、满天星等各种鲜花,销往上海市场。一曲“沙生金”,让贫困户孟庆兰成为首批受益者,每月收入稳定在1800元。如今,花卉基地已解决16名贫困群众就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6.6万元。
“扶贫就要有焦裕禄的心,刘兰芳的嘴,店小二的腿!”陈多田坦言,利用劳模资源,村里将在苏州创业的企业家招回家乡,成立了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解决就业180人,带动32名贫困群众就业。
今年5月28日,55岁的贫困户黄光兰成为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的员工。家有瘫痪了18年的丈夫、93岁的母亲、87岁的婆婆、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家庭的重担曾让她举步维艰。如今,每天100元的工资,让她重新焕发出生活的希望。
水里的饺子,贫困户的希望!陈多田对“水生金”产业信心满满:“在蔬菜种植基地里,一片无公害蔬菜园正在建设,未来将与‘饺子工厂’实现5分钟食品加工圈,缓解企业1天3000斤蔬菜的需求。”
阳光下,贫困户韩先兵一边为瓜蒌种植基地搭架,一边修整瓜藤,每月1500元的稳定收入,让他生活无忧。在这片260亩的瓜蒌基地里,“林下生金”产业日渐红火,3家合作社入驻,瓜蒌籽、瓜蒌藤下土鸡、林下寿州白鹅通过电商,远销省内各城市和苏浙沪地区,带动了12名贫困户稳定增收。
两年来,先后有36位全国劳模、98位省市劳模、企业家来到油坊村,积极参加“跟着劳模去扶贫”活动,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效益的倍增,更是乡村振兴人才的回归和发展活力的迸发。
张李淠河湾劳模扶贫基地建设一年来,共投入3000万元发展产业,随着一个个扶贫产业的壮大,一批跑市场、做运销的农村小能人、小经纪人也在不断涌现,油坊村的村集体经济也从2018年的13万元,达到如今的66.2万元,300人在家门口便实现了就业,贫困群众的眼神也是越来越明亮……
(本网记者 孙玉宝 本网通讯员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