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图片新闻
乡村振兴的“黟县风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3-01 07:52:28 责编: 马菁

黟县南屏村村景。 通讯员方龙摄

“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日前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粮食产量高位攀升、农民收入进位明显、乡村面貌变化巨大、农村改革蹄疾步稳、乡村振兴开局良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黟县、金寨县、芜湖市繁昌区和岳西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加快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离不开乡村振兴。4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发展是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本版今起推出“看乡村振兴新画卷”系列报道,报道各地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新实践,展现广袤乡村活力奔涌的新气象。

——编者

春节假期后第二个工作日,黟县14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其中春光里资本金融三角洲产业基地集群项目拟投资30亿元,以原乡生态为基底,融入山、水、林、田、野,打造叠加现代农业、度假游娱、新民宿、野奢乐养、总部经济+创意元宇宙+数字社群等综合业态的休闲度假农文旅综合示范区。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近年来,黟县发挥旅游、文化、生态等优势资源,以村落为依托,以创新为支撑,以文旅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与山区经济同频共振,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村庄变景区

发展跨界融合乡村游

初春时节,黟县西递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白墙青瓦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俨然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不久前,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和村镇建设司共同主办的“发现最美 你评我论”——“传统村落万里行”网评品牌活动首站聚焦西递。

千年古村西递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之一,并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批“最佳旅游乡村”。目前,该村约80%的劳动力从事旅游服务业。

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到蜚声中外的5A级景区,西递的变迁是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据黟县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县乡村旅游发展呈现三个鲜明特征:一是全域发展,全县现有景区16处,几乎所有村庄都有差异性、分众化的旅游业态,旅游从业人员有2万多人;二是跨界融合,形成了旅游+摄影、体育、艺术、研学等业态,乡村旅游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高端度假、休闲体验、户外运动、文化演艺、摄影写生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发展;三是特色鲜明,艺术经济、民宿产业、研学旅游、品牌赛事等业态交相辉映,全县建成10处艺术写生基地、6处研学基地,国际摄影大展、国际山地车赛等活动开展了近20年,徽州民宿发展到近千家。正常年景,黟县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百亿元。

旅游业发展给黟县乡村带来许多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农村的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而古村风貌和田园风光基本没变,留下的是那一缕乡愁,村民依然热情淳朴。正是这些变与不变,让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游客游玩后选择留下来,成为“新黟县人”。如今,黟县正全力打造四季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黟县、了解黟县、爱上黟县。

资源变资产

探索乡村运营新机制

初春时节的碧阳镇丰梧村朴蔓农场,青山环绕,绿水中流,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耕景象。

“我们将农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每年从3月到11月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花卉,采摘到不同的果蔬。”朴蔓农场负责人介绍,农场一期流转了村里400亩低效抛荒地,种植黑糯米,并打造了蔬菜采摘园、休闲花海、萌宠乐园等,植入沉浸式、差异化、体验性的休闲业态,探索智慧农业、乡村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体验、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旅服务等三产融合发展路径。

朴蔓农场是2021年村里引进外来资本建设的休闲农业项目,集农业、生态、经济、社区循环共生的农业休闲综合体。农场的游客休闲中心设有文化展区、休闲吧、创客学院等,集生产、展示、服务于一体,而这里曾经是一个废弃的老茶厂。当年,朴蔓农场采取种植、加工、体验、销售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以收取租金、参与务工、入股分红、合作经营、推广电商等方式,聘用本村劳动力从事临时性用工4500余人次,平均每人增收6500元左右,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23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2021年起,黟县成立“两山”转化运营有限公司,以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为切入点,探索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转化渠道,通过规范收储、分类集中、提升整合后推向市场,有序引导社会资本依法进入乡村,有效激活常年“沉睡”资源,让农村闲置资源变为资产。到目前为止,该县将各类农村闲置资源集中化收储和整治成优质资产包330个,其中126个试点项目推向市场招商。

去年,黟县在探索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转化的基础上,整县推进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逐级成立县“两山”转化公司、乡镇振兴公司、村级强村公司等共57个,启动山场、河流、耕地等乡村资源资产底册编制工作,建立村庄开发管控、资源确权登记、资源评估交易等九大机制,并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强村贷”等特色金融产品,赋能活权运营发展。截至去年底,该县累计实施乡村运营项目185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300余万元,走出一条“企业+村集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变业态

打造农产品公用品牌

组织合作社技术培训,开展服务队设备检修,建立农事服务中心……最近,黟县有农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徐海波忙得脱不开身。

据徐海波介绍,近年来,有农公司采取联合、流转、托管、入股、代耕代种等方式,对黄山、滁州、宣城、马鞍山等市的6个县区35个村共7.15万亩土地进行整合,辐射带动农户1.6万余户。通过“龙头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组成优质粮油生产联合体,推动山区小农户及零散土地规模化整合、机械化耕作、全产业链经营和全程社会化服务,粮油等农产品年产量2万余吨、年产值1.5亿元,形成山区小农户向现代大农业升级的“有农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2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黟县有农公司合作开发的黑玉米,是当地“五黑”特色农业产业的一个品种。近年来,黟县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黟品五黑”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成立省农科院黟县黑色食品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五黑”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加快发展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等“五黑”产业,从产业品种、种养模式、经营体制、生产加工、品牌营销等全链条聚合升级,打造农旅结合型、企业带动型、抱团发展型、订单养殖型等模式,组建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的电商公共服务站点和物流配送中心,组建“五黑”产业专家指导队,培育产业化加工企业8家、规模生态种养基地60个,开展股份合作试点12家,辐射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2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

截至去年底,黟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7200万元,增创黑茶、黑鸡、黑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八大特色险种,推出五黑贷、乡村振兴卡等金融产品,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共5600万元。建成“五黑”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五黑”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推广“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化营销”“基地+加工厂”“基地+采摘游”等生产模式,去年“五黑”产业实现综合产值达8.05亿元。(记者 吴江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