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图片新闻
护理岗位的能工巧匠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5-13 10:14:31 责编: 刘东伟

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每天忙碌在临床工作中,精心照顾着每一位病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忙碌的工作之余,很多护士给了自己一个全新的“挑战”:把日常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转化为更多的护理技巧,为病人创造出了更加便捷的护理用具。

自己动手,画图设计,尝试制作,想方设法优化解决。看似简单的小发明、小革新,不仅设计新颖,而且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巧心思”变成了实用新型专利,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成为精准治疗的辅助,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小细节蕴含着大温暖,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就医感受,是很多护士在平凡岗位上的初心,她们都表示,拉近医患距离的,往往是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一次次的脑筋急转弯,却让工作更利于患者,天使队伍中“妙招姐”们,正把护理工作变得有温度有色彩。(本报记者 程 兆 摄影报道)

“吹”出来的灵感

5月10日,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护士长蒋潓演示传统的吹灸治疗方法。

5月10日,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护士长蒋潓使用吹灸装置为患者进行吹灸治疗。

“中医吹灸疗法历史悠久,但传统的吹灸术多为手持艾灸条用嘴巴吹气,不仅吹气速度无法保持恒定,对护士体力也是不小的考验。”5月10日,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护士长蒋潓跟前来治疗的患者说。为了解决吹灸治疗时气流匀速的问题,同时解放护士双手,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蒋潓和苏姗姗等护士组建起了发明小组,她们购买来可调速的鼓风机、燃烧聚温炉、不同规格的管子,还定制许多不锈钢的配件,拼装起了自动吹灸装置。结合临床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地升级改造设备。如今这个靠“吹”出来的装置成了耳鼻喉科中药诊疗的重要工具之一。

“针”无虚发

5月8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二病区里,护士使用“B超探头用血管描绘装置”对穿刺区域进行“定位”。

5月8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二病区里,护士长陈灿灿展示“B超探头用血管描绘装置”。

“用B超测出穿刺深度,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正弦定理、平行四边形等边相等原理定位……”5月8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二病区里,护士长陈灿灿向年轻护士介绍着自己的专利。临床护理中,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的疑难动静脉内瘘问题增加了穿刺难度。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理科出身的陈灿灿琢磨起了穿刺定位的设备。她把设计好的草稿,通过3D打印模型,配合B超探头夹、描绘笔、角度调节固定器、穿刺针、推拉杆等部件,组装了一种“B超探头用血管描绘装置”。如今,患者的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达标率都得以提升,低年资护士也可以轻松上手。工作之余,陈灿灿和护理团队也在升级改造该装置,并希望通过建立数据模型,结合人工智能,后期能实现一键穿刺入血管。

放大版的“手机支架”

5月9日,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里,可调节式抬高支架创新小组的护士为护理团队讲解支架使用方法。

5月9日,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里,护士长王伟风(左)在给骨折患者使用可调节式抬高支架。

5月9日,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里,护士长王伟风在给骨折患者使用可调节式抬高支架。很多骨折患者康复时需要使用抬高法,可减少手术后相关并发症。但很多患肢都是利用枕头和笨重的垫子作为抬高工具,角度受限也不方便。为此,王伟风拉着同事开始找人研制材料,设计制作起了放大版的“手机支架”。通过临床测试后,这个低成本易携带的支架不仅可以帮助术后康复,还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目前,王伟风和她的团队成员还准备开发能够承载更大重量的下肢支架,并希望能拓展到更多的使用场景中。

“手”护安全

患儿佩戴儿童款约束指套后,防止掌曲抓物,也提高了患儿的舒适度。

5月9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病房里,护理部副主任徐佩丽(右)带着护士为患者佩戴约束替代指套并探讨临床使用的升级改造。

5月9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病房里,护理部副主任徐佩丽带着护士为患者佩戴约束替代指套并探讨临床使用的升级改造。非计划性拔管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对于谵妄、躁动等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也带来诸多严重后果。留置在身上的管道针头极易被拔掉,后果十分严重。

传统的约束方式,不仅患者抵触,而且耗时耗力。徐佩丽带领护理团队将腕部约束改造成指部约束,并且根据患者手指长短、粗细设计制作了不同型号的指套,佩戴后患者的手呈五指张开的状态,防止掌曲抓物,提高了患者舒适度。

    相关新闻
安徽日报“元汽车”专刊及全媒体传播平台今日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