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全国多地博物馆通过延长开放时间、推出特色夜间活动、创新文创产品等方式,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成功激活文化“热经济”,让博物馆成为拉动消费、促进文化传播的新引擎。
“博物馆奇妙夜”带热夜经济。夜幕降临,北京天文馆的观星之旅如梦如幻,上海博物馆的“博物馆不眠夜”人流如织。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与观众需求,众多博物馆积极优化参观服务,延长开馆时间,精心打造夜间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夜游的热门打卡地。以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为例,闭幕前的“7×24小时不闭馆”活动大受欢迎。众神NPC巡游、埃及鼓表演等活动精彩纷呈,近500款文创产品被抢购一空。该展览累计接待观众277万人次,总营收超7.6亿元,成绩十分亮眼。在全国范围内,国家自然博物馆以“光韵”为主题开展夜宿、4D观影等互动项目;江苏常州博物馆打造原创沉浸式剧游;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通过夜游演绎古墓故事。美团和去哪儿旅行的数据显示,7月以来,“博物馆夜游”搜索热度和博物馆搜索量大幅增长,“博物馆奇妙夜”已成为文化价值与文旅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在AI、光影技术助力下,静态文化知识转化为沉浸式消费产品,博物馆从文化殿堂转变为社交空间。这种“文化+科技+娱乐”的复合模式,不仅延长了消费链条,更重塑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定位。
文创产品为旅游体验增添新内涵。如今,逛博物馆不仅是看文物,购买文创产品也成为许多游客的“必选项”。在甘肃省博物馆,以“马踏飞燕”为原型的“绿马”和“麻辣烫”玩偶备受游客喜爱,甚至有游客专程前来购买文创。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围绕铜奔马打造“绿马”IP,持续开发文创产品,推出自选“摇摇乐”等新品,市场反响良好。今年1至6月,该馆文创产品销售额约2000万元。上海博物馆在“现象级”大展中推出1200余款展览主题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超300万件,还推出创意午餐、文化下午茶等文创服务。文创产品开发已成为博物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将文物以创新形式转化为各类文创,扩大了文化触达面,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博物馆还可通过场景化开发,在“博物馆+餐饮”“博物馆+快闪”“博物馆+联名”等方面突破,提升游客消费意愿。
“一馆热”正带动“全域活”。博物馆凭借夜间游、新文创积累的“快流量”,正从单一文化场所向区域经济“引擎”转变。在杭州市临安区吴越文化博物馆,丰富的课程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博物馆+研学”模式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旅游热门地。在“博物馆热”带动下,周边主题餐厅、咖啡馆、住宿等业态迎来发展机遇。辽宁省博物馆带动了所在商圈内辽宁文化符号创新产品的销售;上海博物馆与商圈、企业合作,打造“文旅商体展”联动样板,推出系列活动。“博物馆热”背后是大众对文化的强烈需求,如今博物馆游客结构更加多元,辐射范围更广,激发了更多文旅活力。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参观,而是追求“文化深度游+周边体验”的复合型消费。博物馆通过品牌化建设与个性化发展并举,正在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消费空间。
“博物馆热”为文旅消费注入了新活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期待博物馆能持续创新,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让文化魅力在消费活力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作者 章平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