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歌”是安徽土生土长的歌唱形式,又名花鼓小锣、锣鼓书、老婆歌等。人们沿门唱歌,故称为“门歌”。相传,门歌在明末形成,在清朝中期发扬光大。其中,质朴多姿的肥东门歌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为人瞩目,它是一座深埋的乡村文化宝库。传唱门歌,如同身临芬芳肥沃的田野,又如走进富裕质朴的农家小院,让人感动、流连。
植根于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歌的语言和音乐与庐剧为同一系统,民间艺人如王本银、王绍西等,他们既表演庐剧,又演唱门歌,其演唱门歌的歌词也大都是“望风采柳”(即现抓现挂或即兴创作)。直到清初,门歌艺人们吸取了花鼓灯小调、兰花调、秧歌等民间音乐的养分,其曲调逐渐摆脱了单一的悲情模式,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适合表演的曲调和演唱形式。新中国成立后,门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肥东县山王乡门歌创作组创作的《抗旱抢种人人忙》《唱个门歌表心情》《栽秧的人儿爱唱歌》等新作,以及门歌集《毛主席送我上讲台》等,反映了人们的新生活、新思想、新变化、新气象。这些歌热情地歌颂了党的政策好、社会主义制度好,涌现出以殷光兰、王书琴为代表的“新型门歌手”,特别是殷光兰将门歌从田间、场舍唱进了剧场、舞台,还唱进了中南海。2006年,“门歌”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蕴含浓郁的乡土气息。肥东门歌是肥东乡土文化的代表,流传于乡村,曲调中既有庐剧的韵味,又有江南采茶调的余音。音调随着歌词内容跌宕起伏,韵味悠长,方言醇厚,乡音飘香,浓郁而古朴的乡土元素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新门歌夸赞主人家的新盖的房子:“锣鼓一打响呛呛,喜看府上新瓦房。油漆大门新砖墙,水泥地面钢筋梁。玻璃窗子亮堂堂,新式家具闪金光。”歌词虽然简单直白,曲调也单一,但老百姓喜闻乐见。再如门歌传承人贾德云创作的门歌《插秧歌》里的“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这是来自江淮地区妇孺皆知的一句劝诫懒汉的警世名言,运用农村常见的两种植物不同的开花季节,劝诫人们应抓住农时不误庄稼,歌曲朗朗上口,富有生活情趣,特别接地气。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普通话广泛普及的今天,原生的乡村俚语逐渐湮灭,方言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肥东门歌,因以方言发音方式传唱,较好保留了古韵乡音,唱起来倍感亲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肥东门歌带有纯地方色彩的语气助词和衬词在歌中普遍存在;由于它们的出现,给门歌增添了纯朴与天然、独特和精彩。比如讽刺村民张家寿的门歌唱到:“纠藤米高又高,西北拐墩堰稍,墩堰稍有个张家寿,蒸小菜不搁油。”肥东门歌作为地方曲艺,还体现鲜明的时代感,用老百姓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以触景生情的方式讴歌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如肥东门歌传唱人魏克船,他到县政府服务大厅办事时,充分感受到老百姓办事的便捷,便即兴唱道:“肥东现在大发展,政府大厅为民新办,一目了然办事快捷……”这些歌词不但贴近生活、“接地气”,记录老百姓真实心声,还丰富了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人心引领社会向上向美向善,充分发挥了门歌的艺术教育功能。
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当下,全国各地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振兴乡村,就得留住乡愁,守住根脉,以文铸魂。肥东门歌的句句家乡音,字字泥土香,正是“乡愁”的根源。今天,为推进乡村振兴,应让门歌再次响起来。为此,我们要守护好肥东门歌这一文化根脉,将“田园”视为心灵净土,将“乡愁”融入血液,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不断吸引“游子”归家,以文化助力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民歌节、赛歌会,参加国家、市级和区级举办的原生态民歌活动,以及重大旅游推介、博览会等,将肥东门歌这一乡村地域文化品牌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曹红星)
(作者单位:合肥大学教育学院。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23AH05215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