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思想周刊
加快推动安徽文艺创作成高原起高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4-09-10 08:49:47 责编: 刘东伟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题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前进方向。安徽是文化大省,全省文艺工作者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皖之要事”,不断激发文艺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描绘好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加快推动安徽文艺创作成高原起高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滋养。

始终站稳守牢人民立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一代安徽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陈出新,在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摄影、书法、电影、舞蹈、杂技等诸多领域创作了大量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获得一大批国家级文艺奖项,安徽文艺的感召力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是物质富足,人们对高质量文艺的需求越是强烈。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遵循“人民是文艺之母”的现实原则,围绕打造“三地一区”、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火热实践,在扎根人民中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创作主题,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书写江淮儿女的奋进之姿、创造之力、发展成果,讲好新时代的“皖”美故事,从一滴水看江河奔涌观沧海无垠,努力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加速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坚持守正创新优良传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孕育形成了璀璨夺目的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地域文化,诞生了道家学说、建安文学、新安理学、桐城散文等博大精深的学术文派,滋养出徽剧、黄梅戏、庐剧、花鼓灯等精彩纷呈的艺术奇葩,师法自然、独树一帜、“敢言天地是吾师”的新安画派更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一座独秀的高峰。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审美思想、匠作精神对于当代文艺创作导向具有重要指引和启迪作用。文艺工作者要从这一丰富矿藏中提炼素材、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用创作实践贯通时代主题和文明底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攀登文艺高峰的不二法门。要着力提升安徽文艺的原创能力,将高水平策划作为创作生产的前置环节,建立重大项目调度机制,提高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鼓励文艺工作者正确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实现从观念到形式、从内容到技法的多层次突破,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点亮安徽文艺星空。

大力推动文艺交流互鉴。文艺是世界的语言,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近年来,我省加大与发达地区及部分国家文艺交流工作,积极承担国家级文艺创作项目,在全国首创开展“全国文艺名家看安徽”系列活动,与沪苏浙两省一市发起成立“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取得了良好效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大省内外文艺交流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创作理念,通过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展览、论坛等活动,促进不同地区文艺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本土文艺作品的传播与推广。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大国际宣传和推介力度,将更多安徽文艺作品推向全球舞台,持续提升安徽文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造就德艺双馨艺术名家。艺术名家不仅是文艺创作的杰出代表,更是引领一个地方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先进地区相比,安徽文艺还缺少旗帜性人物、领军型人才。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优化文艺创作环境,在“内育”“外引”上双向发力,加快打造新时代“文艺皖军”的领军人物、骨干队伍、新生力量。在“内育”方面,要健全各级文艺家协会组织体系,深入实施“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加快推进领军人才“点睛计划”,精心选拔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才,鼓励文艺名家到高校兼职任教、开展作品创作、人才培养等活动,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外引”方面,要深入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成立名画家、名导演、名编剧、名演员等联盟,分年度按计划引进名家大师参与安徽省重点项目创作,鼓励皖籍在外文艺名家“还巢归根”,为安徽文艺事业注入新的人才活力,以安徽文艺人才奔涌之势滋养文艺之树开枝散叶、繁花满枝。

(作者:陶小陵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