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安徽日报|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8-04 21:23:33 责编: 武静

庄雪峰

进入新时代,人民期待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美好生活。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的事业单位,履行着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其运行状况及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事业单位特别是其主管部门、政府人事综合管理部门等,要以强化公益属性为基点,以激发队伍活力为牵引,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重点,逐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着力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淡化身份,强化岗位,努力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和社会事业的科学发展。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人员管理机制不活、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规范和效力不足、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等问题。这都需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寻求破解对策。

提升人才服务意识。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关系。政府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落实“放管服”要求,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聘用人员等方面的用人自主权,最大程度激发事业单位活力。二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行业体制改革的关系。政府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应整合改革政策,既突出行业特色,又注重统筹兼顾,妥善解决行业改革中的合理政策诉求,切实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切身利益。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事业单位个性化诉求的关系。在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维护政府公信力、保证公平性底线前提下,政府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推动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要做好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区域布局,整合岗位资源配置。积极衔接编制“周转池”改革,进行同类型、同系统、同行业整合,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额内采取有增有减、互补余缺的办法,统筹使用岗位资源。二是统筹行业发展,拓展公共服务供给。改变岗位高、中、低职称比例“一刀切”管理模式,建立岗位管理动态调控机制,对教育、科研、卫生等行业给予重点倾斜,对从事管理、后勤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适当降低岗位结构比例标准。三是统筹优化结构,促进整体能力提升。优先保证专业技术主体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和人员配备,专业技术上一级空缺岗位可调剂到下一级使用,采取“退二聘一”“退三聘二”等办法缓解超岗单位人员聘用问题。四是统筹各类人才,拓宽岗位等级晋升通道。完善聘后管理措施,落实基层倾斜政策,发挥岗位等级晋升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五是统筹岗位绩效,强化薪酬分配激励作用。建立与岗位职责目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赋予事业单位更大的内部分配自主权,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重点向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倾斜。

实施人才下沉政策。要落实三项政策:一是推动“县管校聘”。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岗位统筹、分类核定、职数统管”的原则,统一核定县(市、区)域内不同类型中小学校的高、中、初级岗位总量,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二是拓展“县管乡用”。积极衔接编制“周转池”制度,统筹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实行余缺调剂、动态调整;探索实施人员统一招聘的路径,统筹确定分配去向;建立职数台账,打破单位壁垒,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统一人才调配,促进人才在县域内顺畅流动。三是实施“定向评聘”。在水利系统先行开展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中级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评聘试点基础上,逐步将工作地点在县城以外乡镇及以下专业技术人才较为集中的农业、林业和医疗卫生系统基层事业单位纳入改革范围。核定定向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实行定向评价,淡化论文、著作等要求。对取得定向评价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核准岗位实行定向聘用,并兑现相应岗位工资待遇。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要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完善鼓励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挖掘创新潜力,推动成果转化,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二是细化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人事保障措施。对事业单位离岗创业的人员范围、手续办理、人事关系和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关系、要求返回原单位的职级安排等具体问题进行明确,确保有序实施,避免出现历史遗留问题,充分保证事业单位和离岗创业人员正当权益。三是打通开展校企合作的“双向车道”。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流动岗位,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研企对接,为在全省形成“双创”良好局面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安徽省人社厅)

    相关新闻